你总是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得不到
文/杨拾桉
图片/@静圆我们都知道,高中的数学试卷,最后两道压轴题是拉分关键。
老师会告诉你:数学不太好的同学大可放弃,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基础题上。
可谁都不想放弃一分的可能性,宁愿花半小时强行写一个不知所以然的数字,也不愿意再检查一遍,纠正错误的选择题。
你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一)
“唉!你说我是不是有点儿贪心了,想要的东西太多。”
晚上九点,小蒙把我从图书馆拽出来听她发牢骚。
此刻,她正面临人生的第二次抉择――考研还是就业。
我俩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她纠结地抓头发,我攥着一罐涩涩的梅子酒,叹一口长长的气。
她刚过22岁生日,大三金融专业的在校生,在南京一家知名证券公司实习了半年。
以她的学历很难进得去,但是,她在大二报考托福,成绩很不错。
公司恰好有一个对外项目,急需一个懂金融的口译员,她被安排在实习生岗位。
这半年来,她的能力受到领导认可,明确表示会尽快安排她转正。
这本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她却犯了难。
学院在上报考研名单,辅导员一个接一个电话催,公司人事部发来转正协议,薪水那栏让她深吸一口气。
签还是不签?她陷入了两难。
她有一份并不体面的简历,却破格拿到和名校毕业生同样的薪水,这种机会不是人人都有。但考研是她一开始就决定的事,双非学历让她看清自己的局限。
她想边考研边工作,这两个选项放弃哪个都会痛苦。
很显然,这是一道二选一的单选题,毕竟大多数人都无法把工作和考研同时进行。在某个阶段你得承认自身的局限,不可能什么都争取到。
想要的太多,但是能力和欲望不匹配也是一种遗憾,样样兼顾的happy ending只适合少数人。
做选择不难,难的是舍不得被放弃选项的机会成本。
选择考研,又舍不得眼前值得期待的工作前景。
选择工作,又担心自己层次不够在社会上站不住脚,错失考研带来的红利。
总而言是,纠结的根源还是太贪心。
(二)
欲望和野心都驱动着人们追求最好。
就像逛淘宝买衣服,购物车加入n条却迟迟不动手,心里有一个声音说:最好的一定在前面呀。
但在寻找最好的这条路上,你浪费掉大把的时间和经历也没寻觅到。
想再回头选择,以前觉得还不错的衣服下架了,曾经的备选项好像也失效了。
最后,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握住。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里写: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选择太多未必是好事,比较每一种选择的机会成本会陷入更深的纠结。
谁也不知道哪个选项就一定对,迅速选一个离自己最近的,抓住什么就做什么,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惊喜。
不够强大的时候,鱼和熊掌你只能选一个。
(三)
听人说大学还是多考几个证比较好,小牧一口气报了教资、茶艺和心理学。
她从来没有从教的想法,也不见得多热爱茶道,更是对弗大爷的理论一知半解。
因为宿舍的姐妹报了这些,她就跟风报名。或许还存在某种攀比心理,因为别人都有啊,她不想显得落后,或者与他们格格不入。
至于真正想要什么,可能她自己也不知道。
KY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不断赋予一个人更大的欲望,同时不断满足它,实际上不是上天的宠爱,甚至是惩罚。”
人应该有能力辨别什么欲望是自己该拥有的,什么是无法驾驭的。清醒对待每一个选择,并对其结果负责。
被舍弃的那部分不一定没有价值,牺牲掉一些得到的惊喜可能是double。
跟风得来的总归比不上真心交付一件事时感到满足。
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多投资自己,多多益善是好事,但是也要认清哪些是真正想要的,哪些是因为嫉妒不甘而产生的掠夺心理。
总盯着别人的口袋,会忽略握在手里的快乐。
有时候,你什么都想要,但也不能什么都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