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90天往期挑战营长篇小说——迷障连载小说

写在《迷障》后——暂完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312人  作家苦旅

终于更完了这部名叫《迷障》的长篇乡土小说,有些记不清二十岁时构思这部小说的初衷,由于家里的变故,人生方向选择的变化,这部小说被搁置了整整五年。所以而今完稿时,有种说不出的轻松感,接下来的几个月又是苦学的阶段,之后再完成长篇小说《放开我,囚禁我》,以及《羊女》的写作,其后也会继续写作一些短篇和中篇小说。

其实在写作时,我告诉朋友我的这部小说,没有主角,或者说主角不止一个,当然这样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作品里也能找到个例,记忆最深刻的是茅盾的《动摇》,当然如《城南旧事》,以及《呼兰河传》这种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回忆性自传体小说,其中也有不相关的人物故事记述。但需要指出的是——虽则没有主角,但小说是存在线索的。大的结构是五次返乡,而第一次返乡的导火线是一个类似于"秀红"女孩的出现,第二次是清明上坟,第三次是回家祭佛,第四次是逃难,而第五次是丧葬。这样说来,我认为这部"没有主角"小说又是完整的。

其次,看过小说的读者会发现,小说《迷障》在选取人物时更偏重女性,这是由于作者我和小说的叙事人物"我"在这部小说里的女性立场,其次这些人物大多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些极其普通的人,在小说的构思上我并未想写出戏剧化的冲突,比如,复仇或情爱,当然也没有大的苦痛来博取眼泪,我只想写生活。

再有关于"迷障"之迷,可能读者们也会猜想它的意思,那么最好的解释就是迷信,无论是"求仙三章"还是"祭佛两章"都和它脱不了关系。当然读者可以这样来理解,但作为写作这部小说的作者来说,我认为"迷"的范围高于迷信,科学之"迷"也是"迷",钱之"迷"还是迷,曾经胡适写到的中国人信仰名教的名之迷,仍旧是"迷",当然文中作为傻子形象的狗子,也曾在"蒙昧之迷"。那么在这种迷障之中怎么去生活,或者说如何活下去,小说里的每个人给了不同的答案。

最后,我想读者们关心的可能是这部小说的人物是否是真实的,甚而身边朋友会问,他们的形象是否会出现在小说里,答案是一个都没有。虽然我一直不赞同读者把小说与自传混淆的观点,但可以说这部小说里20%的内容是真实的,首先"狗子"其人是存在的,他的傻子形象也是文学母题的代表,所以自始至终他都存在,其次,苦命阿姨等一系列女性人物大多也是存在的,只是我艺术加工出她们不同的个性。

如果读者要问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我想我的答案应该是——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我"的第一次返乡是由于意识到自己无形中对"捡贝儿"的伤害,甚而善意的为其取了一个叫"秀红"的名字,她是被丢弃的孩子,一个因为贫穷做了打工妹,且遭遇不幸婚姻的女性。

除她以外,如果不是人文关怀,谁会去关心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无论那个病秧子的试图帮助别人的"我",还是那个精明能干,彪悍又带有野蛮的杨妈妈,还是一个跟了三个男人,一生都在生养的苦命阿姨,还是那个除了贫穷便无过错的勤劳老妇"幺婆婆",或者那个在蒙昧无知时就做了痴儿的狗子。

但愿此文能唤起读者再次关注"小人物"的命题,关注普罗大众平淡无奇的生活,那里没有大的情仇爱恨,大智大勇,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繁琐,还有生为人的复杂与单纯,苦痛与喜乐。

如果用小说中的话来说,那便是——"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太关注割腕,跳楼,事故等一类的突发事件,并试图将这种个例推广,现在的社交软件很多都在转载这类有些危言耸听的事情,母亲也总会讲这些给我听,然而当我和她说起水污染,雾霾等一类问题时,她却蛮不在意地说我在危言耸听,以讹传讹,我不知道人们是否在慢性自杀中渐渐麻痹,还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应用夸张来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大事化小,小事放大,有时还无中生有。"

最后针对文中的部分方言的运用,我想说说,由于是乡土小说,我尽量有俗语,地方语来书写,也大多在文末做了解释,希望对您的阅读无妨碍。

由于是第一次写长篇,不足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感谢您的阅读!

(完)

作者简介:致力于终生学习,坚信:即使生为蝼蚁,"穷"极一生,也要致力于文学和文化传播工作。为了死后还能活着的半分可能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