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散文人物

浅谈汪曾祺的精神

2017-06-25  本文已影响529人  杨琴金山
浅谈汪曾祺的精神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美食家。

192O年汪曾祺出生于高邮的一个地主家庭里。在祖父和父亲的倾心教育和培养下,汪曾祺从小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学习作画,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汪曾祺16岁时外出求学,后来考上了西南联大,读了五年,因为体育、外语成绩不及格,所以没有拿到毕业文凭。

离开大学以后,汪曾祺曾经做过中学教员、编辑、作家。汪曾祺曾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劳动改造。三年后,被江青看中进入京剧《沙家浜》剧组做编剧, 属于“被控制使用”的人。

1980年汪曾祺发表小说《受戒》,轰动全国。从此以后,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共写出200多万字文学作品,被多家出版社出版。

在汪曾祺去世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这么怀念汪曾祺?有人说汪曾祺的小说表现了人性的美,语言也美,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有人说汪曾祺是一个看透世界的天真老头儿,心里揣着沧桑装天真;有人说汪曾祺的小说景美情真,"人间送小温"。我认为,今天我们除了赏析汪曾祺作品的谋篇布局、语言风格之外,还要总结和学习汪曾祺的精神,即被打成右派后的随遇而安,保护自己的"察言观色",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坚韧不拔,为人处事的与人为善。汪曾祺的精神,是汪曾祺最为闪光的地方;学习汪曾祺的精神,我们可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被打成右派后的随遇而安

汪曾祺家学渊源,天资聪颖。在大学期间他的文学才华开始显露。杨同学拿他代写的作业交给闻一多教授,闻教授看后说,你写的比汪曾祺还要好,可见汪曾祺在班级同学中的文学实力。沈从文教授看汪曾祺的课堂作业已经达到发表水平,就把他的几篇作品直接介绍到杂志社发表,这是一般同学难以望其项背的。

因为当时西南联大的校风、学风都很好,所以汪曾祺与老师可以自由对话。近读北大教授许渊冲《往事新编》,其中有一篇散文《清华大学三大传统》让人忍俊不禁。许教授说,清华大学有文理兼通、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传统。钱钟书是1933级的学长,他是继梁启超、王国维之后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曾经用两个词总结中西文化的异同,中国文化是“二重奏”,西方文化是二人“决斗”。如朱自清教授认为《诗经》用赋比兴的方法来歌颂古代的和平生活,而古代西方的《荷马史诗》却用赋比兴的方法来歌颂暴力战争和英雄主义。《诗经》写的是“人法自然”,结果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所以,可以形象化地比喻为“二重奏”,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主要写特洛伊战争,写人与人的斗争,《奥德赛》却主要写海上漂流,写人与自然的斗争。所以,两部史诗都可以比喻为“决斗”。钱钟书把文化比作“二重奏”,这就把抽象的文化比作具体的音乐曲调。1943级的汪曾祺把晚唐的温李诗词比作“沉湎于无限晚景”,用山间的晚霞“作脸上的胭脂”,这也可以说是“二重奏”的发展。闻一多教授批评汪曾祺不问政治,汪曾祺却反批闻一多教授参加政治活动太多。闻一多教授说汪曾祺向他开了高射炮,汪曾祺却说闻一多教授先向他俯冲轰炸的。把批评比喻为“高射炮”和“俯冲轰炸机”,这又可以说是“决斗”的发展了。可见汪曾祺大学时的性格是多么的自由和奔放。

1946年汪曾祺因为工作和生活均不如意,萌发了自杀之心,沈从文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对他说:“不管怎样,你手中还有笔呀?”老师的话让汪曾祺重新树立了人生的信心。

1958年,单位发动大家向党提意见,汪曾祺就听从組织的话,提了一些意见,不料想被打成右派,可见汪曾祺又是多么的不谙世事缺心眼啊。

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以后没有沉沦,也没有再想到自杀,而是随遇而安。汪曾祺每天干着锄地、扛麻袋、起猪圈的脏活累活,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咬牙坚持着。文革时他在马铃薯研究站劳动期间,每天埋头画土豆的生长过程,画土豆花和土豆,画完了就把土豆扔进牛粪火里烤熟吃掉。回宿舍以后他用拼音给儿子写信。回北京探亲了,他带上一个最大的蘑菇回家。汪曾祺从来不和夫人说自己的苦痛悲伤。他自嘲地说,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这么多品种马铃薯的人,全国盖无二人。几年后,因江青要搞样板戏,把汪曾祺调回北京,让他做京剧《沙家浜》的编剧,此时汪曾祺才脱离了农村,不再参加生产劳动,拿起了笔杆。

有人曾骂汪曾祺"沒骨气",汪曾祺却不以为然,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认为热烈饱满地保持自我才是最为首要的,既要不辜负生命的意义,又要不辜负生活的乐趣。他在《葡萄月令》里明确地表达了他的人生观。他说,葡萄每个月都改变自己的模样适应气候,因为无论如今气候如何,来年它都得欢欢喜喜地发芽。汪曾祺在《随遇而安》中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二、保护自己的"察言观色"

自从被打成右派以后,汪曾祺改变了很多,在公共场合他不太说话了,他也不写作、不发表作品。虽然当时在《沙家浜》剧组里做编剧,但他还是"被控制使用",所以仍然是把头提在手上,此时的汪曾祺学会了"察言观色",调整内心,应时而变。平时他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夹着尾巴做人。在单位里汪曾祺从不发脾气,可是回到家里,脾气很坏,常常借酒消愁。因为在单位你只能老老实实的做好工作,否则,如惹得江青不满意时,你还是有被打倒的危险。汪曾祺的"察颜观色"和小心谨慎,让他比较顺遂地渡过了十年浩劫。

汪曾祺的独特经历使得他后来创作的小说有"人间送小温"的特色,他的小说里面没有什么坏人,大多是好人,他着重表现的是故乡和社会各阶层、各种人的生活美、健康美、和谐美。

三、在夹缝求生存的坚韧不拔

汪曾祺的右派被摘了帽子以后,原单位不要他,他无处可去。这时候汪曾祺找到他的大学同学,要求到北京京剧院工作。这个同学帮助了他,汪曾祺如愿以偿,但一直没有分到单位的房子。

汪曾祺在被江青控制使用期间,也不是人过的日子,但是汪曾祺还是坚持了下来。汪曾祺后来做杂志编辑时,认认真真,精益求精,从不马虎,他热情地关心和扶持青年作者。有人劝他写些东西,他坚决不写,“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直到"四人帮"垮台以后,国家的春天来临了,社会的空气变了,他才拿起笔来,把几十年前写的《受戒》修改了一下,拿出来发表,轰动了全国。

《受戒》这篇小说没有流派,没有结构,没有情节,但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有人说这是篇"诗化的""散文体"小说。这篇小说,平白精当的语言中带有隐晦,隐晦中带有狂欢,狂欢中带有醒悟,人们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世间的意味。此小说一出,争相模仿者众多,可没有一个模仿成功的,只能"望洋兴叹"。人们惊呼,没有人能够写出汪曾祺笔下的世界,原因何在?还是汪曾祺自己总结的好:这篇小说是当时全国人民思想感情的总和。而今我们看到的爱情故事铺天盖地,五花八门,花式繁多,再看看汪曾祺的作品语言"淡如白粥",啊,我们明白了:社会不同了,环境不同了,人的心境也不同了。难怪作家毕飞宇曾意味深长地说,汪曾祺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学的。

四、为人处世的与人为善

作为一个编辑和作家,常常要参加笔会和书评会,汪曾祺很善良,对青年作家积极扶持。在会前,他那么认真地准备发言稿,不一味的表扬,也不一味的批评。汪曾祺根据作者的作品,"靠船下篙"地提出一些优点和建议,使被评者非常地感动。他热情关心扶持指导的青年作者如铁凝、王安忆等等,如今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她们对汪曾祺都有一片感恩之心。王安忆夫妇还到高邮,看看汪曾祺的故居,并且撰文赏析汪曾祺的作品。

汪曾祺深深地爱着故乡高邮,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市井人情,所以描写故乡人和事的散文、小说在他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与故乡的亲戚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汪曾祺心系故乡,故乡人也热爱汪曾祺。汪曾祺的远近亲戚们有不少是知名作家、学者、画家、干部、教师等等。他们对汪曾祺倾注了无限的热爱,有的著文,有的塑像,有的研究汪曾祺的文学成就,还有的模仿汪曾祺的笔法,写自己那些流逝的青春岁月。这些亲戚其情也真,其业也精,其人也善,桩桩件件感人至深。

汪曾祺还和故乡的一些文学爱好者保持非常好的联系,他们经常到汪曾祺家做客,谈文学、谈山海经,使他们获益终身。现在这些人大多成为了著名作家、评论家。如今,“汪迷”很多,“汪迷”的活动也很多,其实这些活动就是这些人发动搞起来的,正所谓“爱来爱往,福来福往”。

今天我们回忆和学习汪曾祺其实是总结和学习汪曾祺的精神,我们赏析汪曾祺的文学作品其实是学习汪曾祺的自由创造和不拘一格。因此不管是自己做人,还是教孩子做人,我们学习、借鉴汪曾祺的精神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