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都是失败,别慌!试试第3选择,帮你迅速成长
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很看好一个行业的发展,迫切想去开展这方面的业务。
但未知的领域让你心里没底儿,每一项业务从前到后涉及到多个环节,而自己只做过其中一部分。
放弃吧,未免太可惜,不甘心;迎难而上呢,又怕丢了西瓜捡芝麻,损失惨重。
怎么办?
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叫“外包”,之前的一个老板曾告诉过我们,外包建立在三个条件下:
1. 公司里没有人擅长这项任务;
2. 外包公司能比我们公司里的人做得好;
3. 外包公司能与我们公司目标一致且可控;
开展新业务时,既不用完全放弃,也不要硬逼着自己往上冲。
最好的办法就是“第3选择”:把整个项目中会做的部分做到最好,不擅长的部分找资质优良的公司去做,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
美国作家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一书详细阐述了职场、家庭、生活、社会中遇到难题时的思维模式和处理方法。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实现第3选择、合作共赢。
什么是第3选择
拿上述的案例来说,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大多都是要么“战胜”,要么“逃避”,而第3选择就是除这两者之外的升华和突破。
第三选择意味着革新、另辟蹊径和破局。
罗振宇公司办公室的墙上,一直贴着这么一句话:竞争意识损害竞争力。
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都不是非此即彼,矛盾对立的。通常来说,如果你经常用战胜或逃避来解决问题,你就变得只看到竞争而看不到合作。
网上曾报道过,一些大学宿舍的全体男生或全体女生都是学霸的新闻,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同窗视为绝对竞争的个体,而是与他们进行合作、互助、共赢。
实现第3选择的4步骤
第一步,“我看到自己”
认识自己是实现协同思维、完成第3选择的第一步。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认知、偏见、情绪。在冲突中,我们对事物的原始判断限制了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因此,需要评估自己持有的不同观点,透彻了解自己的观点,才能够向别人清楚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想解决问题,必须先深入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
比如,我们在职场中雷厉风行,是出于对时间的珍惜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同事和领导会给我们贴上“麻利、精明、有魄力”的标签;
但回到家中,我们对父母、朋友说话和风细雨、从容不迫,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又是随和、慢性子、会享受生活。
再或者,工作中被同事排挤,我们感到委屈,没做错什么却被伤害了;本能地会认为是自己能力强,遭人嫉妒,导致大家团结一致来“孤立”自己,把真实的原因“指向外部”;而不会去想,是自己无形中表现出的狂妄,让同事疏远了自己。
哪个才是真实的你呢?
想全面客观真实的定义自我,教你两个办法。
1.外人的评价
找出你身边的10个人。
可以选同部门的同事、外部门或合作单位的同事、亲戚、父母、朋友、同学,尽量找身份多元化、离自己时间和空间上比较近的。
这样选择的好处是让评价者处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观察你,得出更客观综合的评价。
比如你和同学在一起很放松愉快,但和同事在一起就会有些拘谨。同学会评价你开朗活泼,而同事可能评价你不苟言笑。
你和他们在一起时的活动越多元化,越能接近真实的你。
举个例子,你和父母探讨疫情发生期间的新闻,在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你可能会表现出“偏激”的一面;而这又和你在外人眼中的形象不符合。
不要全部选择和自己关系好的人,也不要选择不愿意给出评价的人,关系好的人碍于面子会不好意思说你的缺点;
可能的话,最好去问问你的竞争对手。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的竞争对手往往对你的评价最客观真实。”
2.反思和自省
当面对别人评价时,我们会急于分辨,其实大可不必。但我们要学会反思和自省。
问自己几个问题:
(1)他为什么这样评价我?哪些是我没有做好的?
(2)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评价? 他的理由客观吗?真实吗?
(3)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喜欢自己吗?欣赏哪点?不喜欢哪点?还有什么改进的空间?我愿意改变吗?
(4)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是什么?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是什么?
慢慢地,你会练就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情绪化、或者割裂地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全面了解自己。
第二步,我看到你
我看到你是将对方看成一个平等、有思想、独立的人,而不是任由自己摆弄或可以无视的物件。是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对方。
不仅看到对方的缺点,也看到对方的优点。将对方看成“独特的人”,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的价值、天赋、激情。
比如在工作中,有的同事狂妄自大,我们会觉得他盛气凌人。
这个标签牢牢贴在他身上。而忽然发生的某件事,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原来他是极有责任心的人。
两个特质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他。
怎样做到“我看到你”呢?
1.去标签化
很多人喜欢去给别人贴上“高傲”“个性”“自私”“拍马屁”的标签。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当你心中对一个人有偏见时,你会不自觉地鄙视他的任何行为,甚至贬低、无视他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不仅破坏两人的关系,还会恶化进一步沟通交往,阻碍合作的发展。
去标签化,可以让你平心静气看待对方,慢慢地,承认对方好的一面,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对方,逐渐关系缓和并友好共事。
2.反问自己
例如狂妄自大的同事,喜欢吹嘘自己,你不喜欢他,消除偏见的方法是反问自己:
“那又如何呢?
那又怎样呢?”
同事喜欢炫耀,自己为什么不舒服?他炫耀了又能影响什么呢?会造成什么损失吗?还是自己单纯的就是看不惯?
既然同事能负责任,配合自己完成工作,他就有优点,值得学习,这样想你会把矛盾降到最小化,全身心地关注工作本身,而不是局限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第三步,我找到你
完成前面的“我看到自己”和“我看到你”,下一步就是“我找到你”。
什么是“我找到你?”
就是不以批判为目的、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明白他的诉求,了解他的感受和情绪,接纳对方的观点,豁达包容地听取他的意见。
职场中有一些缺乏安全感的领导,希望下属能够乖乖的听自己的支配,不允许有反驳和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威,他人的想法不想听,就时刻准备的去反驳和攻击,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他们不知道,广开言路才是创新的源泉。闭门塞听只会让自己墨守成规。也不利于团队开展工作,无法实现进一步合作。
如何实现“我找到你”呢?
1. 卸下自我防备
改变狭隘的思维方式,把他人的意见视作进步的契机。
例如,当下属向你提出方案的调整策略时,如果你想:
“他这是要凌驾到我的头上来了!”或者
“他是在质疑我的能力吗?”那合作和创意就无法继续。
真正有合作共赢思维的人会这样想:
“他在认真地替公司考虑”
“他在努力做到最好”
“我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这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当你这样想,才可能出现更好的第3选择。
2. 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我们能感受对方的情感,分享对方的痛苦,在对方和自己之间,建立一种联结。也就是“你懂他。”不歧视他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迫他这样或那样。
例如,同事和你说他的工作很乏味,领导缺少慧眼。如果你说:
“你不能这么想”或者
“你得看到领导的优点,人家能做到这个位置,肯定有过人之处”。
这么说无形中让对方觉得,你的心离她太远,你根本不了解他此刻的痛苦和烦恼,只一味地“挑”他的不是,而不是和她站在一起感受他的情绪。
你可以只是静静地听他这样说,不做任何评价,让对方把情绪发泄出来,有你陪着,就是你们之间建立好感、取得合作的关键一步。
第四步 实现协同
作者提到一个词“魔幻剧场”,想协同需要双方在放松信任、富有同理心、彼此了解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想方案的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1. 保持游戏心态,塑造轻松的氛围;
2. 避免下结论;
3. 避免判断别人或你自己的想法;
4. 建立模型;
5. 激发他人的创意;
6. 迅速执行。设置一个时间限制。一起酝酿多种想法。
马云曾经说过:“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协同效应”,第3选择就是协同效应的化身。
企业经济困难的时候,会产生与竞争对手合作的念头,彼此共享信息和技术、缩减成本开支,达到双赢的目的。上下游企业的并购就是实现第3选择的一种方法。
{写在最后}
实现第3选择,就是跳出固有思维,根据实际条件,调整自己的策略,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