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学生教育与转化】蓓蓓的花路
(这是一个在我的简书号连载两年的故事,一直没有梳理成文,最近陪练班主任比赛,忽而有了些灵感,遂完成了本篇初稿。可是与师父交流后又发现了许多提升空间,还在继续努力修改,希望有一天,蓓蓓的故事能成为有价值的案例发表,帮助到更多班主任老师,也能有机会唤醒、塑造、成全更多的孩子。)
以下正文:
蓓蓓,多好听的名字,寓意着花朵含苞待放,无限希望。曾经的蓓蓓,是舞蹈队灵气逼人的小舞者,是班上创意十足的小诗人,是队伍前英姿飒爽的领操员,仿佛踏着花路成长,前途无限。但进入中年级的蓓蓓眼里突然不见了光彩。
下滑的成绩,缺交的作业,屡次旷课的舞蹈队训练引起了我的重视。约谈蓓蓓的妈妈,妈妈声泪俱下,原来,二胎弟弟降生不久,父亲就外派了,妈妈不得不和奶奶挤在狭小的公租房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为了帮补家用,妈妈刚出月子就每天坐一小时地铁上下班,早出晚归,疲惫不堪,根本无暇顾及大女儿。
家庭力所不能及,我想我得做些什么帮帮他们。于是我一方面教育着蓓蓓要体谅妈妈的不容易,好好学习,另一方面也联动科任老师更多关注蓓蓓的学习,加班辅导她完成作业,还常常邀请孩子到我家来吃饭,和她谈心,我们的师生关系确实越来越融洽,在学校蓓蓓也认真参与每一堂课,但是,蓓蓓的情况,却没有如我所期望的那样持续好转。
“王老师,蓓蓓现在回家根本不写作业,一回家就关门拒绝和我交流,还偷偷玩游戏,收她手机就和我大吵大闹”。升入毕业班不久,我又收到了蓓蓓妈妈的信息。原来,为了给蓓蓓更好的学习环境,奶奶带着断奶后的弟弟回了老家,现在家里只有妈妈和蓓蓓。按道理,有了老师的支持,家长更多的关注,蓓蓓应该越来越好才对。可是,重新有了独立房间的蓓蓓却选择了紧紧关闭房门,并在网课期间染上了网瘾。我再一次找来蓓蓓谈话,没想到,平时跟我关系不错的蓓蓓一听我问起妈妈说的情况,立马低头闭口不言。第二天,孩子不仅没完成作业,还跟妈妈闹脾气索性不来学校上学了。
看着孩子就这样锁上了心门,我意识到,这一年来我只关注了她的学习,并没有真正走进她的心里。
蓓蓓特别反感提到妈妈,贸然去家访,可能会激起孩子逆反心理。于是,我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电访向妈妈了解现阶段家庭的教养方式。当我询问孩子的优点,妈妈说不上来,还立刻转移话题,数落起了孩子的种种不是;当我询问孩子和爸爸的关系时,妈妈说客厅装了监控摄像头,平时爸爸要和孩子联系,就通过摄像头直接喊话,有时看到她在客厅不学习,还会隔着摄像头吵起来.....
听着妈妈滔滔不绝的抱怨,我好像理解了蓓蓓为什么要躲进房间。六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然形成,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因此,看似父母都花了大力气关注她,但是,摄像头随时监控的方式,“超载”的负向的评价,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家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也许,不写作业,是孩子对父母只关注学习的无声抗议;也许,总是在收到妈妈信息后劝孩子要体谅父母不易的我,也并没有真正读懂她行为背后的密码,体谅孩子内心的需要。
作为班主任,我想,我要试着为蓓蓓重新铺一条引领她成长的花路。
一、扭转观念,科学协同育人
要想帮助孩子,首先,父母不良否定式的教育观必须扭转。
孩子紧闭了心门,为了让父母有机会能听到孩子真实的心声,我利用了心理学上投射的原理,避开了直接和蓓蓓谈论妈妈,而是趁着闲聊,问她如果以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希望孩子的爸爸是怎样的,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妈妈。
这个话题听起来像是青春期小姐妹间的畅想,孩子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本以为喜欢帅哥的蓓蓓会把外貌放在第一位,没想到孩子却说,希望以后自己孩子的爸爸在深圳工作,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小孩。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个有趣的妈妈,跟孩子要像姐妹一样,会经常给孩子鼓励。
孩子的话印证了我的猜想,这个畅想中的未来,正是孩子所希望当下能拥有的家庭氛围。
接下来,我与孩子的妈妈还有外派的爸爸开了三方会议,告诉了爸妈孩子内心对父母角色的期望,找来了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图,从心理学切入对孩子问题的归因分析,告诉家长给予孩子肯定的重要性。
我请妈妈尝试配合我,在家庭每天至少挖掘孩子的五个优点给予肯定,并写在孩子每天要上交的作业登记本上与我交流。同时我也给了爸爸一些建议,用摄像头参与孩子生活也要注意给予孩子尊重。比如沟通前可以先问问孩子“现在爸爸可以跟你聊会天吗?”沟通时也可以更多和孩子分享一下爸爸的生活,避免沟通仅限于简单的说教批评。
由于孩子妈妈已经习惯了常常挑问题和批评,所以一开始进行的很困难。为了帮助家长,我罗列了一份可供参考的优点清单,比如“你笑起来真好看”“你今天胃口真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我还联动班级家长共读武志红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组织家长开展线上读书沙龙分享,请不同的家长分享家庭中通过肯定助力孩子成长的育儿案例,帮助蓓蓓父母在案例中看到孩子可能的变化,给予他们信心。
刚开始,蓓蓓对妈妈每天突然涌现的肯定感到很不习惯,有时还会把作业登记本上妈妈的留言给撕掉。但渐渐地,随着妈妈的坚持,孩子开始主动把登记本交给我,还特别开心地和我补充妈妈没写到的细节。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逐渐缓和。
二、唤发动机,激发成长内驱
有了家长的看见和肯定,孩子开始愿意主动完成一些家庭作业。但之前长达一年不规律的作业状态,让蓓蓓学得特别吃力,即使分级布置作业,在校也通过师徒结对,小组互助等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她还是很容易感到挫败,消极放弃。孩子告诉我,每当在家遇到作业不会做,她就忍不住回到网游的世界。我想,要帮助蓓蓓找到持续的学习动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关键还是要帮助孩子寻找长线目标,开拓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对未来产生向往,激发孩子的成长内驱力。
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孩子所处的家社校生命成长共同体却有许多可挖掘的助力。
正巧,赶上新岗教师实习,看着身边跟着我实习的毕业于首尔大学的姜老师,我忽然有了主意。我与姜老师详细介绍了蓓蓓的情况,请她参与共育,“聘请”蓓蓓当老师们的“小导游”,协助姜熟悉校园,让姜老师借机把蓓蓓带到满屋子名校实习生的办公室。生性活泼的蓓蓓在姜老师的带领下,很快和其它实习老师聊到一块了。不多久,蓓蓓开始和我介绍她了解到的不同大学里有什么好吃的食堂,好玩的课程,满眼憧憬。
借力科任教师资源,蓓蓓眼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看到了生命长线上的更多可能。
接下来,我又组织开展了《心怀梦想,量“励”而行》主题班会。在“梦想观察团”的环节,我们一起看了一个小伙子坚持不懈尝试研制航模最终实现梦想故事,我请孩子们组成梦想评估团,解密实现梦想需要的品质,黑板上,很快出现了“勇气”“坚持”“不怕挫折”等关键词。接着,我又请孩子们聊聊自己的梦想,谈谈自己实现梦想要做的努力,蓓蓓也举手了。孩子说,最近她知道了很多大学的名字,她喜欢画画,也想上大学实现梦想,但是现在学习遇到了些困难,可以一点点克服,多向老师同学请教,不应该太早放弃。蓓蓓的勇敢赢得了同学的掌声,其它同学的发言也给了蓓蓓不小的启发,这节课孩子听得是那么专注。
借力班会课程,孩子通过自我的教育,学会了正向看待现阶段的挫折。
在本学期的微团队主题活动中,我还特别安排了一次“行走深圳”研学任务,由家长辅导员带领着孩子一起探索深圳地标,探究深圳故事,解密深圳精神。蓓深圳“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蓓蓓和班级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了可视化的呈现,让他们第一次有了特区小公民的自豪感。“所以,作为深圳成长的孩子,咱能轻易喊苦喊累放弃认输不?”研学主题故事会后,我打趣蓓蓓问道,“当然不能啦,我这就去找数学老师问问题!”孩子乐呵呵地回应我。
借力城市资源,在特区精神的引领下,孩子也多了一份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三、重塑信心,摆脱不良影响
除了引导孩子看到自己长线的可能,找到成长的内驱力,接下来,我还想方设法在现实中搭建多元化的体验平台,让孩子有机会在具体的事情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找到成就感,重塑信心,摆脱习惯性自我否定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孩子很有个性,爱画画,舞蹈队训练的经历让她在创作编导上颇有特长。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我鼓励孩子勇敢尝试承担小品剧节目编排。结果,她带领着所在的微团队用两周时间自编自导自演,排出了班级唯一一个与观众们有强互动性的剧目。孩子现场创作的搞笑肖像画、毫无“偶像包袱”的诙谐舞蹈“引爆”了教室的欢声笑语,最后高票当选为“人气王”。
通过与孩子闲聊,我发现沉迷网络的日子还让她掌握了不少拍摄和视频剪辑的技能,于是我把自己的小相机交给孩子保管,请孩子在课间拍摄记录班级生活日常,为最后的小学生活留影。孩子别提多喜欢这个任务了,她还发展了自己的“摄影班子”,每天用相机捕捉班级趣闻。一天放学后,她邀请我做她的模特,说现在夕阳西下,班级有一束光影,如果我站在其中拍照肯定特别好看。教室里的光,果然美极了。我趁她不注意,偷拍了一张在光中摆弄相机的她,找到梦想和自信的孩子,原来真的会闪闪发光呀。
毕业前,孩子用自己所拍的照片为班级剪辑了一段纪念影片,还为每位同学制作了专属表情包,配上好玩的内心独白。在毕业的最后一课上,我和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她的微电影创作,被她的才华震惊了,大家连着看几遍都不过瘾,这个在学习上屡屡受挫的孩子,在毕业的这天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似乎真的走上了属于她的花路。
在我的教育笔记里,蓓蓓的故事连载了两年,现在终于要画上句号了。但是她带给我的思考和影响却如涟漪,朝着更远处荡漾。深圳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他们是这所城市的奋斗者,也是我们班级孩子的父母。当工作的重担让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育,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如何才能引领他们科学协同共育,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作用;如何才能在他们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及时关注到孩子的需求,融通教育资源,提供适切的教育方略?这需要我们不断通过阅读、研修去提升自身的德育专业化水平。要想帮助更多的孩子,唤醒、塑造、成全每一个,走上属于班主任的花路,我知道,我努力的空间还有很大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