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把事情做对观后

2016-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咪师傅

在我看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想表述的观点并不新鲜,甚至有些已是老生常谈。个中的案例,覆盖面比较广泛,真正和我们公司契合的案例不算多,大多案例是阐述解决问题的“理念相通”。那么,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公司从上到下(员工对此接受程度还有待观察,估计不到80%)空前地重视工作任务的“一次性合格交付”。如果这个观念能够长期地,深入成思骨髓地根植和传播的话,这场牵动几乎全公司员工的系统性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那么“零缺陷”具体该怎么实施?我觉得,答案不在书中寻找。阅读、讨论和总结,唤醒成员的意识,集体确立一致性的思想后,再重新回到工作中审视、寻找解决之道。

下面谈一下个人构想的实施方案。

一、原则明确。

首先,要让所有伙伴一个不漏的理解“零缺陷”管理的精髓,明确“零缺陷”原则。公司所有的员工,有深有浅都有协作和交集,原则上,你接收的生产要素要求是正确的,符合标准的,也就是输入必须是正确的。如果发现接收到的任务不正确——包括需求不清、目标不清、格式不清等,应采用不亚于处理现网报障的态度去高度重视并响应。

其次,在处理自身的任务过程中,过程和结果要双向注重控制,能标准化的必须标准化,不能标准化的,要做完备的风险预案。

最后,不管自身任务过程中碰到多少难题,要坚持“不正确,不输出”的原则底线,保证错误即便发生,也不会向外传导,这样就能避免缺陷的流动和衍生。项目中最怕的就是缺陷连琐耦合变成极端复杂难解的“大坑”!

二、标准化

通过有效沟通,建立真正标准化的交付要求。我这里强调“有效沟通”,而不是标准化,因为往往问题并不出在标准的制定。相比较制定标准,在对标准的执行和理解上,包括严格程度上,我们还差得很多。建议成立成思工作标准量化委员会,成员由一线员工、管理员工和总经办组成,一线员工负责制定标准,管理和总经办负责监督、协助。一线员工制定标准的好处是接地气,避免标准过于理想化。一线员工长期沉浸于执行中,视角可能比较平,但好处是可以平衡目标和员工实际利益的配比,而管理层负责分析、审核和协助,确保最终生成标准即符合员工的长期利益,也符合客户利益和公司利益。

另外,标准量化委员会还应定期举行项目或任务回溯总结会议,会议的议程和输出同样应该标准化,由此循环改进整个标准化制定的进程。

三、制度和绩效

关于制度和绩效,很关键的一点是建立向上的反馈机制。现在我们公司,基本上是一个纯向下的传达机制,任何制定向下传递的过程中,极少获得反馈。然而,改革很难一蹴而就,很多问题未必一眼能看清(这和一次性把问题做对不矛盾)。没有好的向上沟通机制,管理手段就没有办法有效地动态调节。如果一线不反馈,要想法子反复去问。

除了反馈机制,还要建设的机制包括教育、培训、表彰激励等。其中,表彰的对象,应瞄准事先预案充分,过程中能准确参照计划方案执行的对象,而不是出了偏差漂亮挽救的“救火高手”。在中后期,应该建立一定的惩罚机制,对一些已经普遍明确过的,容易界定容易定性的,重大原则性错误,予以适当惩罚,目的是增加犯错成本。当然,所有激励和惩罚,都要注意对其他员工的心理影响。

以上是我的读后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