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讨好所有人 才会如此迷人
最近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本以为会像纪录片一样沉重和压抑,点开电影倒是被轻松的音乐和MV一样的画风吓到想弃剧,但弹幕满屏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到底是把我留了下来,没办法,我老网抑云了。
电影不长,两个小时十分钟,但好像真真切切的和她度过了一生。她的一生,却又好像也是我的一生。
“从不讨好所有人 才会如此迷人”
这句话,是2017年注册网易云后上传的第一张背景图,也是那时我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2020年马上都快过去了,也不知道我有没有让当时的自己失望。
在讨好型人格这个名词还未出现的时候,也是我还没有真正思考自我这个理念的时候,我好像也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对。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是最传统的那一代人,因为对我父母离异原因的不理解,对我的母亲也产生了沉重的怨念,而那些无处释放的怨气,则都夹杂在了我的身上。我小时候犯错误听到的教育永远不是:“你这样不对,你做错了。”而是一句“你跟你妈妈一样。”为了不听到这句话,我早早的学着刷碗,收拾桌子,做饭,洗衣服,不主动要求什么,听话懂事,然后我收到了很多诸如“真是个乖孩子”这样的表扬。
上了小学,我身边只有一个朋友,我很珍惜她。但有一天我伸着脏兮兮的衣袖想去挽她手的时候,她狠狠的甩开了我。“你好脏啊”,我委屈的说不出话,只能回家一边洗衣袖,一边抹眼泪。后面,我每天都会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在她身边说着好听的话,扮着丑逗她开心。只要她愿意牵我的手一起上学就好了。后来随着年龄长大,社交圈渐渐变宽,却还是没能改掉这份讨好。
如果说对家人、朋友的讨好是一种有得到的付出,那当开始经历爱情这件事情,我就落入了无底深渊。大概那句话特别符合我:“遇见你的那一刻,我就开始自卑了”。大概是我的喜欢为那个男孩塑了金身吧,我开始无尽的讨好他。听他喜欢的歌,打他喜欢的游戏,吃他喜欢的零食,容忍他所有的坏脾气,满足他每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几近疯狂的付出之后,他在一个雨夜和我讲:“不爱自己的人,不配爱别人。”
“不爱自己的人,不配爱别人”
这句话曾一度毁了我的生活,在每一段社交关系里,我扮演的都是那个时刻敏锐的觉察别人需求,体会别人情绪变化,几乎不会拒绝任何人任何请求,永远不把责任归于自己的一个人啊。甚至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对我说,你这样不好。怎么就忽然,不配爱别人了呢?不能爱别人,我人生的意义还有多少呢?于是我过起了和电影里松子一样的生活。拒绝社交,拒绝接触新鲜事物,整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看视频,追星,吃吃喝喝。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整年。
知乎上有一位叫安慰记店长的答主这样说:人的存在本是没有意义的,但人拥有足够的自由在没有意义的土壤中自我造就。而自我造就的动力就来自于自体的空虚,姑且可以起名为“坑洞”。人在成长的早期所体验到的极度缺乏的事物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坑洞,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的人们往往会被其驱使,穷尽一生,只为填补这个莫能明状亦深不可测的坑洞,无论期间多么绝望和无助,都要执意完成。
大概曾经的我和松子一样,就是没有意识到这个坑洞的存在吧。不停的竭尽全力讨好他人,以求得到所谓的爱,来填补内心的缺失。一次次竭尽全力的付出,到最后也都不过是一场空。
电影的最后,松子终于能够不再依赖他人,振作起来迎接新生活,却被两三孩童的一记重击夺去了最后的机会。
而我,却很幸运的走了出来。
2017年,在我请闺蜜吃饭的时候,敏锐的察觉到她的低情绪,然后我小心翼翼的问她:“你不开心吗?”
“怎么会啊?你请我吃饭,我当然很开心啊。我会因为很多原因而情绪低落,你不用时刻担心是因为你,而且我怎么会因为你不开心呢?”
也许她现在都还不知道,她的这句话,有让我重建人生这么大的力量。
这大概是一种自信,相信自己被爱着的自信。而这种真正的爱,不需要我装乖,扮丑,不需要我讨好,只要我好好的站在那里,什么都不用做,那个人也会爱你。
当我开始学着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学会拒绝别人的请求,试着反驳不符合三观的见解,不再对别人抱有太多幻想,努力把自己变得优秀,我才发现一切都变得好起来了。我同样能赢得别人的喜爱,而且还有一样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尊重。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平等的。再聪明的人也会犯傻,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再努力的人也会懒惰,再善良的人也会有一瞬间的邪念。没有人是天生低贱、也没有谁天生就是供人戏弄嘲笑的讨好者。而一生的意义,也不过在于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已。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过的年岁,好似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人生苦短,先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