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蘇集》2015年3月6日誦讀內容

2015-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美君


問曰,脈欲知病愈未愈者,何以別之,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沈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陰陽和平,不是陰陽自和,不過是純陰純陽無駁雜之謂耳,究竟是病脈,是未愈時寒熱不脈,雖劇當愈,非言不治自愈,正使人知此為陰陽偏勝之病脈,陽劇者當治陽,陰劇者當治陰,必調其陰陽,使其和平,失此不治,反加劇矣。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太陽主表,故寒邪傷人,即太陽先受,太陽脈浮,若見太陽之浮,不兼傷寒之緊,即所謂靜也,脈靜證亦靜,無嘔逆煩躁可知,今又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不須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傳之謂也,若受寒之日,頗有吐意,嘔逆之機見矣,若見煩躁,陽氣重可知矣,脈急數,陰陽俱緊之互文,傳者,即內經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之傳,乃太陽之氣生熱,而傳於表,即發於陽者,七日之謂,非太陽與陽明少陽經絡相傳之謂也,欲字若字,是審其將然,脈之數急,是診其已然,此因脈定證之法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者,是言見症之期,非傳經之日也,歧伯曰,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膺背兩脅,亦中其經,蓋太陽經部位最高,故一日發,陽明經位次之,故二日發,少陽經位又次之,故三日發,是氣有高下,病有遠近,適其至所為故也,夫三陽各受寒邪,不必自太陽始,諸家言二陽必自太陽傳來者,未審斯義耳,若傷寒二日,當陽明病,若不見陽明表證,是陽明之熱不傳於表也,三日少陽當病,不見少陽表證,是少陽之熱不傳於表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受寒三日,不見三陽表症,是其人陽氣沖和,不與寒爭,寒邪亦不得入,故三陽盡不受邪也,若陰虛而不能支,則三陰受邪氣,岐伯曰,中於陰者,從臂胻始,故三陰各自受寒邪,不必陽經傳授,所謂太陰四日,少陰五日,厥陰六日者,亦以陰經之高下,為見症之期,非六經部位以次相傳之日也,三陰受邪,病為在裏,故邪入太陰,則腹滿而吐,食不下,邪入少陰,欲吐不吐,邪入厥陰,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蚘,所以然者,邪自陰經入藏,藏氣實而不能容,則流於府,府者胃也,入胃則無所復傳,故三陰受病,已入於府者,可下也,若胃陽有餘,則能食不嘔,可預知三陰之不受邪矣,蓋三陽皆看陽明之轉旋,三陰之不受邪者,藉胃之蔽其外也,則胃不特為六經出路,而實為三陰外蔽矣,胃陽盛,則寒邪自解,胃陽虛,則寒邪深入陰經而為患,胃陽亡,則水漿不入而死,要知三陰受邪,關係不在太陽而全在陽明。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上文論各經自受寒邪,此條是論陽邪自表入裏症也,凡傷寒發至六七日,熱退身涼為愈,此無大熱則微熱尚存,若內無煩躁,亦可云表解而不了了矣,傷寒一日即見煩躁,是陽氣外發之機,六七日乃陰陽自和之際,反見煩躁,是陽邪內陷之兆,陰者指裏而言,非指三陰也,或入太陽之本,而熱結旁光,或入陽明之本,而胃中乾燥,或入少陽之本,而脅下硬滿,或入太陰而暴煩下利,或入少陰而口燥舌乾,或入厥陰而心中疼熱,皆入陰之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