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字评《在那块棉花地里》
霍山石:
我认为群里所谓的点评文章就是互相吹捧,简曰:“打针”,我不喜欢,为此常常被文友诟病不屑。秦老师是三组的兄长,我不担心被攻击危险,所以得下点功夫,不能让傻老头轻易过关,最起码给八月十五得蜜枣打个基础。
秦老师白发鬓白而不染,驭十一号国产轻骑而不弃,一年四季风吹日晒,十年如一日,让人佩服之极,秦老师对故乡的依恋,自去了上纪落以后,我明白了,秦老师就是石板连山的那块石板,他用自己的肩膀扛着这块热土,这是他多年以来坚持的本色。头发不染,他是要让守望着家的爱妻以本色的爱,不管走到哪里,他还是妻子眼中的那个秦郎。
返回文章本身,秦老师笔下的秦小东是一个诚实本色的农村少年,他的名字暴露了秦老师的秘密,我不在这里揭穿他,我知道他叫傻老头,其实他不傻。这个故事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也同样肩负着采野菜喂猪样的任务,而且是何等的相似,所以我喜欢故事里的人物。一开始在棉花地里,我还说会发生什么,比如……!的事情,可是终究没有发生,因为这是秦老师,而不是贾平凹,我为自己的荒荡想法感到不屑。
这篇文章很接地气,人物形象干净简单,秦小东的本色也刻画得很到位,只是提个小意见,因为这是农村题材,不管人物原型如何,如果把秦小东的名字改成接农村地气的名字,狗娃、拴娃、鸡娃、狗蛋等之类的名字,在文章里更有融合度。最后说一句,我才舍不得说秦老师的坏话呢,我又不是真糊涂。
霍山石老师《 再评秦老师》
应刘组长之邀,再评秦老师的《在哪块棉花地里》,谁的话可以不听,“撕扯”组长的话得听,再评有点难,不能跟以前一样,还得评出味来,确实难煞我了。好在我从秦老师的眼神里破解了他的秘密,一个普通的小村落,守候了将近一个甲子轮回,这里必定有他的不舍情怀。在小院里第一次见嫂子,我明白了,锁在我内心深处的铁锁迎刃而开 ,我仿佛看到一个梳着小辫的姑娘含情脉脉的看着秦老师,村边的芦苇丛掩饰不住彼此的表白心跳,从此,秦老师把自己交给了姑娘,也交给了小山村。
对故乡的深情,必定能写出对这片热土的真挚感觉,这里的人和物,在他的笔下都是跳跃的,都是灵动的,就像嫂子那双眼睛。秦小东还是秦小东,始终没变成秦丑娃,或者秦小蛋 ,这也许是秦老师心中的纠结,所以我不再多语,奶奶的一句话“额娃恓惶滴”,我仿佛穿越到那个年代,就像身临其境,就是这句话把那个年代的密码揭开了 ,秦小东内心是纯洁的,简单的,也许没有奶奶那些许诺的时候,他也会去的,因为这个娃心里装的都是满满的爱,和狼斗智斗勇这一节我就不说了,我只想说这孩子回来以后的那个场景,确实让人禁不住垂泪,毕竟是一个仅仅十四岁的娃娃,对比一下,我们现在的同龄娃娃在做什么,我私自认为,这个故事应该让这个年代的同龄人看看,让他们受受教育。
秦老师就是一本书,全身都是故事 ,他的那本书里,记载了他对故土的爱恋,记载着对嫂子的守护,包括这个故事,或者这个秦小东就是他自己。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因为我觉得秦老师已经把他的所有一切都呈现给你了我们,我这么说,三组的人也都这么说。
师云莲老师点评
那次九龙山上,秦老师奉献了她奶奶的一个故事,传说仙女下凡,生九子……我敢断定,小东奶奶即讲故事的奶奶,那么小东是谁,还用说吗?
羊吼的唛唛的,鸡屁股里掏生活的日子,作为村里长大的我们,没有比这再熟悉的了!
割草的过程写的荡气回肠,曲幽通径,热闹的不由人一口气读下去。
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擅长和“福地”,比如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贾哲慧的西北村,自然秦老师也有他的擅长和福地,在我等还在左突右冲,跌跌撞撞找不到方向的时候,秦老师,恭喜你贺喜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读《在那块棉花地里》有感
文/真糊涂
秦立扬老师是我的老乡,更是我的大哥,《在那块棉花地里》的秦小东是秦老师的童年,也有真糊涂的影子。对于大哥的大作《在那块棉花地里》我不敢说三道四,迫于组长的威压说上几句,谈点个人的感受,算是给大哥捧个人场吧,欠妥之处还望海涵。
秦立扬老师的《在那块棉花地里》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乡村面貌,叙说了那个时代乡下孩子的生活状态,语言简洁朴实,情节生动感人。
读着《在那块棉花地里》,一股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一位勤劳的奶奶、抹泪的奶奶跃然纸上,一位憨厚的少年、刚强的少年赫然眼前,勾起了糊涂童年的记忆……
“奶奶说一家人过年用的钱,就全靠现在喂的这几只羊了”道出了秦小东顶着酷热去割草的原动力;“穿上一身学生蓝西式衣服,靓丽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让所有的眼睛都看着自己,那该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尤其是那位有名的班花,看你还敢不敢笑话我”说出了秦小东去割草的生活理想,这也是全家人过一个快乐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棉花地里确实是青草稠密,不仅是槐茹草,还有派子草、沙蓬儿、大马花儿等都是羊爱吃的……棉花杆子上的刺儿也常常把割草的人的胳膊呀、脖子呀、小腿呀等划得一道一道的,流血也是常有的事。道道血痕刻在心底里,刻入骨子里……
秦小东在棉花地里遇到了狼,真糊涂在玉米地里遇到了狼。只是真糊涂没有秦小东那么勇敢而且还做好了战斗准备,真糊涂吓得直接就尿裤子了,连哭带喊也是免不了的。没被狼叼走实属万幸。
秦奶奶说得好:“大难不死,躲过一劫,必有后福。这是老先人积下的阴德,落在我娃头上了。看这情况,以后我们还得继续积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秦小东是个懂事的孩子,也是个有理想的孩子。无数的秦小东穿上了学生蓝西式衣服走出了乡村,走向了城市,走向了各行各业,成为小康生活的建设者、创造者!
他们是有道德的一代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一代人。
为秦老师奉献的《在那块棉花地里》点赞!
垫脚石
文 张锋锐
创作了几十年的散文、小说,曾经洋洋洒洒出过一本散文集的秦立扬先生却总说自己写不好。以他耿直的性格,这当然不是谦词,这是他永恒的心病,是他对文学一贯的执著与自设的困境。
那一年在“大槐树文化”上阅读了秦立扬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的主旨是劝人口吐莲花。文章列举了自己对花扫笛,花就越发的鲜艳夺目,其他例证时隔多年,记不起了。但是秦先生与夫人琴瑟和鸣的场景竟如刻在脑海里,经久弥新。
我对民办教师是尊重的,因为我的父亲当过“民办”;因为我的小学老师大多是“民办”。
我对民办教师是同情的,因为我挣三百块钱,他们挣一百钱,同工却不同酬,甚至是卑微的。他们却坚守着,因为渴望着转正。
我对民办教师也感到无奈。他们微薄的薪水,只够自己赚中师文凭、大专文凭。养家糊口还得靠一亩三分地,不过是比农民挣钱少,比农民有文化的农民。参加不起外面的培训,也少有机会给予他们。因此经常可以听到各种“民办”的笑话。比如领学生拼读,“K U KU 裤,裤衩的衩”。 我笑不出来,感到心酸。我知道面对转正机会的讲课他多么珍惜,他多么紧张,紧张到不会拼读了。转正,让他们卑微。但他们坚韧、他们乐观,他们更善良。他们是农村孩子的垫脚石,爬上墙了,上了坡了,谁还会去管垫脚石呢?
秦先生也当过民办,所以我竟觉得先生的谦虚里有些卑微和无奈。也许这就是先生自设的困境吧。
秦先生总是阳光的,总是笑容可掬的,总是满面春风的。更因为先生没有避讳自己曾经“卑微”的“民办”身份,在散文集的作者简介里予以了说明。我想这段民办的日子可以用“苦难”来形容,可这段经历却让先生心生大悲悯。他的笔下多是“农民”、“农民工”,等等下层人物。先生对于这些小人物却饱含了朴素的深情,充满了朴素的宗教思想,善恶终有报。所以先生的文章有着深刻的思想性,给人启迪、让人思考、震撼灵魂。
最近几年先生开始创作小说,《超市》、《旦杵》……
最大的亮点就是情节的设计反转,这是我所不及的。读后让人有种原来如此的惊叹,有种就该如是的满意。结局的设计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对于小说创作,我想班门弄斧地提一点建议,真实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如果有纯粹的人,我想应该是在《故事会》里。
这两年,先生主编校报,又当起了老师、学生的垫脚石。我希望这块垫脚石能送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学生上坡,上墙。
贾大为老师,读《在那块棉花地里》有感
读秦老师的《在那块棉花地里》,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不由使人回忆起旧时岁月,也就是我等70后的孩子,在农村长大,还能依稀对若干年前这样的场景有所记忆。
秦小东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缩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沉重而缓慢,文中提到的羊,是一家过年买生活用品和小东新衣服的指望,而彼时的国家,大多数人家都是喂猪的盼望用猪换取改善生活的日用品,喂鸡的盼望用鸡蛋来改善一家老小的生活品质,包括需要支出的各项费用。农民除了种地,发展经济全在猪羊牛鸡,整个国家相对贫穷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是尴尬不堪。
生活的艰辛,促使秦小东过早的承担起了生活的责任,酷暑之下,依然为家里的羊去割草,为得是一身新衣服,为得是能通过自身劳动减轻家里负担,且不说国家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多快,但就小东冒着高温辛勤劳作,和当下的孩子相比,这个十四岁的人物就血肉饱满,讨取生活的欲望跃然纸上。现在的孩子,十四岁依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吹着空调,玩着电脑,穿名牌,打手机,玩游戏,互攀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不能不令人担忧,虽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但大部分孩子基本上是如此。不吃苦,吃不了苦,不想吃苦,是通病,也是家长们给孩子造成得通病,《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足够的强大,面对列强的狼子野心,是很难抵御防范的。在中国这块棉花地里,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操持高度警惕,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说你想和平就可以和平,想安静就可以安静,只有发展自己,吃苦耐劳,才能使各种野狼知难而退。
秦小东运气固然好,但我们在祝福小东的同时,也感谢秦老师能用这样朴实无华的文字,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虽大难不死,却也要警钟长鸣,才能必有后福!
孟娟点评秦立扬老师作品《在那块儿棉花地里》
秦老师的博学、谦恭,一直是作为晚辈的我学习的风向标;跟秦老师认识较早,对秦老师的作品也一直有拜读,老师作品中那朴实无华的真情、那有血有肉的人物,总是会令人年代再现。
向您学习!
悠着点读秦老师《在那块棉花地里》有感
在那块棉花地里,有大背景。这个大背景是石哥发现的,那就是:秦老师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还有嫂子眼里的温情。文学,源于生活,有物质的,如祖辈的纪落村,有精神的,如嫂子的初恋情。这是秦老师很多作品的本源。
在那块棉花地里,有老人言。秦小东很听奶奶话,为此,他一个人去割草,也为此,他会相信,自己没被狼吃是因为祖上积的德,所以自己以后也要积德。这就是老人言的神奇功效一一一人生岁月熬制的神药,历史经验浓缩的锦囊。
在那块棉花地里,有少男心。割草喂羊,卖羊买布,买布做新衣服,穿上新衣服让班花儿看,这是小东的少男心。不让孩子早恋,这是对的。但不让少男少女怀春,这是违背人性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做的,是恰当借用这份“春心”干点正事,比如激励他割草、打篮球、学奥数。
在那块棉花地里,有自强志。狼没吃小东,秦老师说可能是因为怜悯,在我看来,更可能是因为怕,怕小东拿着扁担和它对峙的气势。这叫亮剑精神,叫狭路相逢勇者胜。假如当时小东吓的掉头逃窜,那狼就饱了。“男儿当自强”,这是文章传递的精气神。
在那块棉花地里,有小失望。这个失望在石哥的心里一一一怎么这棉花地里,没有以云为被、以地为床,滚一滚的事?秦老师不是贾老师,这是一个解释。还有一个原因,棉花长的太低,在里面干点啥,会走光。石哥,你想的那事是在高梁地里。
刘婷老师点评秦立扬老师《在那块棉花地里》作品赏析
初读时,觉得“熟”和“满”。作品成熟,内容丰满。仔细品读,便能从中体会到质感。作品叙述犹如电影镜头,节奏不慌不忙,主线的推动和铺叙的有序展开。在主线视角,作品从割草开始写起,直至遇狼,达到高潮,展现的是六七十年代普通农家少年惊险的一天。而从铺叙中一方面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毛泽东语录、生产队,镰刀、粗布裤子、学生蓝西式衣服、奶奶嘴中老先人保佑的口语。隐隐约约又体现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通篇阅读,老师的陈述风格,篇章写法能够让读者“入境”,能够让人与主角置身于同一时空之中,同命运,共呼吸,释放出强烈的感受力。但在遇狼的描写中,我个人觉得,其实在少年的形象中有“少年”和“勇士”的两种角色,“少年”的个性,则主角需要害怕,需要怯懦。而勇士的特质少年则需机智,勇敢,能够解决问题。在这一篇章中,对于“少年”的突出可能笔力略弱,而勇士的描写较为出彩。
每个人的作品,都有个人独有的投射和时代的濡染。许多生活场景、劳动方式和自然环境慢慢地都会消逝。老师的作品有年代质朴的美,也浸润着独有的人生阅历和睿智。能够将自己时代和乡土用纸笔、作品保存,老师扛起的是文化人的道义。这一点是我们这些新人要好好学习的。
北方老师点评
秦立扬老师的《在那块棉花地里》是篇比较成熟的小说,相比于他近期的几个作品,有皎皎如满月般的洒脱出众。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炎夏天气,少年秦小东尊奶奶命令去为自家的羊羔割草,中间遇到了狼,最终脱险。小说两个主要情节:割草,遇狼。两个情节徒然转换,充满张力,引发阅读兴趣和由此带来的思考。
上纪落的风
——读秦立扬老师的《在棉花地里》有感
文\ 陈李芳
上次一行九人去古村落上纪落拜访,刮起了一股上纪落风。
好多魔子哥姐们兴致昂扬地写了关于上纪落的采风文章,我也跟风,并在秦老师的鼓励下写了一篇《上纪落的圪窝院子》。魔子哥姐们写得太好,我便罢了。
今天再次拜读秦老师的《在棉花地里》,终于明白那股风为何一直在我头脑中盘旋。
特定的年代有塑造或者说磨砺出了特定的人物。越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人物的精神品质愈显珍贵。于是我们看到了秦小东在困苦生活中爆发出来的坚强,更看到他面对狼的时候,无与伦比的勇气与智慧。
我们心中响起了一个声音:那个秦小东分明就是秦老师的化身,那更是无数个像秦老师一样的那个年代上纪落的穷苦人家孩子们的化身。
正如我们心中所想,秦小东是不幸的,他生活到了那个年代,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那生在了那个魅力四射的古村落。于是我心中又冒出了一个不可遏制的念头,那是上纪落的风。
古村落上纪落有石板连山对整个方圆多少里生活空间的托举,有九龙山神话的滋养,有烽火台存在的忧患启示,有老君的庇佑,有纪信、豫让的精气神的熏陶……在那片灵土的滋养下,无数个像秦小东一样的人,像秦立扬、李国临老师一样朴素、善良的人们,他们的每一个毛孔都告诉我们,他们热爱那片土地,他们在那里顽强地生活着。
上纪落,那是他们精神的源泉。上纪落的风必将长长久久地刮下去,刮遍祖国大地,也未可知哦。
徐进老师 读《在那块棉花地里》有感
秦老师的《在那块棉花地里》有很多亮点:
亮点一,文章刻画了一个饱满的形象。秦小东是勤奋懂事的少年,他听奶奶的话,心疼饿得‘唛唛’ 叫的羊,一放学就去割草;秦小东是为了理想能吃苦的顽强的少年,“等把羊卖了以后,父母决定给秦小东扯布做一身学生蓝的西式衣服”。为了穿上新衣服在同学那里有尊严,有体面,他不怕天热,不怕劳累,不怕孤独,在心里对炎热的老天爷说“你热你的,我割我的”,这是个连老天爷都左右不了的少年;秦小东是勇敢的少年,遇到恶狼,在“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沉下心来,战胜了恐惧,握紧扁担,准备打狼的麻杆腿,豆腐腰,狼最终退缩了,这是个连恶狼见到他都要回避的少年。秦小东是秦老师着力刻画的少年英雄,这个形象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典型,这样的少年是可敬可畏的,这个形象对今天的青少年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亮点二,内容丰富,情味深长。少年秦小东给羊一次割草遭遇恶狼,又成功脱险,这本来是秦小东沉着勇敢吓退了恶狼,但是奶奶另有看法,“老先人积下的阴德,落在我娃头上了。看这情况,以后我们还得继续积德”。多么朴素,多么善良!这是中国式老农民的哲学,这种朴素的善良的美德值得代代相传。
总之,秦老师的文章是成功的,耐人寻味的。语言富有地方特色,情节安排巧妙,环境描写给人物提供了舞台,在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北方老师 简评秦立扬老师小说《在那块棉花地里》
秦立扬老师的《在那块棉花地里》是篇比较成熟的小说,相比于他近期的几个作品,有皎皎如满月般的洒脱出众。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炎夏天气,少年秦小东尊奶奶命令去为自家的羊羔割草,中间遇到了狼,最终脱险。小说两个主要情节:割草,遇狼。两个情节徒然转换,充满张力,引发阅读兴趣和由此带来的思考。
有这么几点认识跟大家交流如下:
一是时代背景。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前,农村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是生产队社员下工以后来的”等句子,隐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这个时期是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少年秦小东对于“学生蓝西式衣服”的渴望,就是这个时代人们开始精神追求的一个隐喻。
二是少年情怀。贫困的家庭,炎热的天气,少年秦小东为了“羊儿正饿地咩咩叫哩”去棉花地里割草,尽管“汗流浃背,白白的粗布衬衫上不停往出冒水”,还是被奶奶的话所激励,“觉得割草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不然,怎么在这样热的天气里割草,都不觉得累呢!”肩膀雏嫩而有所担当,是少年秦小东自觉生发的情怀。
三是纯美的景色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干净,朴实,安详,又引人入胜。棉花地里“气温甚高。棉花疯长,草也跟着疯长。大多是些槐茹草 ,长得一朵子一朵子的”,“展现在眼前的只有绿茵茵的槐茹草和伸展开来的棉花叶子”,“叽叽喳喳。不知从哪儿飞来一群不知名儿的小鸟,立在电线杆子上接连地叫着”……一幅美丽动人的乡间田野图,纯洁、透彻,与少年秦小东拙朴率真的心理互相辉映,有一种净化的美,质朴的真。
四是细微的心理刻画。小说最难把握的应该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特别是特定场景里的人物心理。秦立扬老师这篇小说对于少年秦小东的心理把握非常精准到位。“天气再热,也挡不住我跟羊割草去,你热你的,我割我的,不然我家的那几只羊吃什么。”这是秦小东最初的心理;“秦小东想着自己穿上一身学生蓝西式衣服,靓丽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让所有的眼睛都看着自己,那该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尤其是那位有名的班花,看你还敢不敢笑话我。”这是秦小东少男情怀含苞待放时的心理;“奶奶说过,狼是麻杆腿,豆腐腰,铁头脑。如果狼扑过来,我就先打它这两个地方。”这是秦小东骤然遇到狼时紧张心理的描写。秦老师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一个少年在不同场景中的心理变化,将一个听话懂事、遇事冷静、不退缩不逃避的少年形象,惟妙惟肖展现在读者眼前,真切自然,让人信服。
五是小说的象征意味。我个人倾向认为《在棉花地里》有非常浓厚的象征意味,棉花地无疑是少年秦小东初涉人生的一个历练场,割草和遇狼两个情节的交互推进,加深了这一意味。小说结尾,奶奶的一段话可以看做作者有意升华小说主题的企图,更加佐证了这种象征意味,读者可以自己领会,并且揣摩得失。
总起来讲,秦立扬老师《在那块棉花地里》是一篇较为成功的小说作品,是一篇散文化而且诗意丰满的小说。这篇小说并不以塑造人物、编织故事为目的,而是刻意营造气氛、描摹意趣,讲究含蓄蕴藉。秦老师用诗化隽永的语言,娓娓动听地为我们展现了过往岁月里一段“偶然”和“奇遇”,表现了特殊年代里社会生活现实。小说语言也很有特点,地方方言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
最后,深深感谢秦立扬老师为我们大家带来了一股清新俊逸之风!
赤子之心
读《在那块棉花地里》有感
文/飞天
秦老师,魔子三组灯塔般存在的人物。从建群以来,三组的人一个个如鱼儿入大海,成群结队,活蹦乱跳,酣畅之态如疯似魔。唯有秦老师一个人安然立于塔楼之上俯瞰众员,不声不响。就算素有掌管大局的“幕后推手”们石头、糊涂等借故主动“艾特”他,他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简单应答以算回应,一副沉默的老夫子形象展现于我的脑海深处。直到上次作协换届首次碰面之后,秦老师的风采颠覆了我原先自以为是的塑形,温文尔雅、笑容舒朗、玉树临风,可想而知年轻时有多少帅气了。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秦老师变了,变得诙谐风趣、热情洋溢,看看最近的聊天记录,秦老师的出镜频率那是大大地高了许多,自此三组全体悄然合璧。
回归主题《在那块棉花地里》,可我真不会评,前面各位评的太过圆满,特别是“高任”同志,全方位、多层次的评论更让我无缝插针。
唉,总是要评的,就当是画蛇添足吧。秦老师的这篇文章画面感强、人物刻画细腻、情节张驰有度,时代特征明显的农村生活、少男怀春和亲情至深等多维度巧妙结合,寓意显明,如果可以有幸让导演识得,那必定是一幕精彩的小小电影。但这最想说的却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用于秦老师再合适不过,民办转正的他自始至终朴实、努力、兢业,我想这与他的家风有很大的关系。
我相信《在那块棉花地里》的秦小东就是小时候的秦老师,生在一个勤奋简朴、母慈子孝的家庭当中。“我娃真恓惶,生到这个家里,不恓惶都不行。”看到孙子走后奶奶心疼得真抹眼泪。而秦小东也把奶奶的话当作自己克服苦累的精神动力,如何和谐情深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动容。基于这一优良的家风传承,秦老师如今夫妻和鸣、儿孙绕膝的幸福是想象之中的,也是秦家几辈积德的善果。
而可以一直保持纯朴、勤劳和踏实的秦老师,为自己的家、自己的故乡有超于常人的眷恋。这份持久而稳定的执着值得我们尊敬和羡慕。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
因为我爱这块土地爱的深沉。
……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说的可不就是秦老师的赤子之心吗?
《好人一生平安》
文/刘红芳
不知从何时起,秦老师将微信名改为傻老头,表露出他谦虚做人的一面。他的作品多以农村的题材为主,《在那块棉花地里》,是秦老师的得意之作,笔墨不多,文风朴实,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描写生动,画面感极强。主人公秦小东无疑是秦老师的化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印象最深的是,他顶着大太阳去地里割草,是为了一家人过年的念想,“等把羊卖了以后,父母决定给秦小东扯布做一身学生蓝的西式衣服。秦小东想着自己穿上一身学生蓝西式衣服,靓丽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让所有的眼睛都看着自己,那该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尤其是那位有名的班花,看你还敢不敢笑话我。”将一个少年的自卑与强烈的自尊心鲜明地刻画出来。而少年面对恶狼打算血拼到底的情景描写,让我不由替他捏了一把汗,“终于狼有了怜悯之心,慢慢的退出”,我才松了一口气,奶奶的那句“大难不死,躲过一劫,必有后福”,这句农村流传下来的古话无不透漏着生活的哲理。
秦老师对写作是认真的。那次去上纪落古村落采风,我每写一篇都让他过目,每次他都很认真地指出我的不足,并帮我重温了一遍访古路线。本来我是抱着写上三篇了事的态度,结果被秦老师的认真所感染,怀着对义士和英雄的敬畏之心,并借鉴秦老师的《汾河彩霞》一书中对上纪落村古迹的详细描写,终于完成了《上纪落村访古》系列写作。
对于写作,我是愚钝的,但是秦老师经常鼓励我,帮助我,这就是“遇良师,择益友”中的“良师”,他为我今后的写作指引了方向。
起初认识秦老师,感觉他那挺拔的身姿和爽朗的笑容如一棵高大的白杨,到了上纪落村访古,才发现那历经沧桑依然坚固如初的连山石才是他的真实写照。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大批“民办”教员。他是让人尊重的,是农村孩子的垫脚石,但我相信,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定不会忘记他们。
秦老师马上就要退休了,仍然笔耕不辍。我希望他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做一棵文坛的常青树。
祝愿他好人好报,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