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00

2019-02-19  本文已影响28人  果大喵喵

#Classes and Equity

"Central to the very idea of America, is the principle that it is a nation of opportunity. But over the last quarter century it has been a disturbing “opportunity gap” emerging.

Americans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those who have talent and try hard will succeed, but this central tenet of the American Dream seems no longer true or at the least, much less true than it was.

The diminishing life chances of lower-class families and the expanding resources of the upper-class are contrasted in sharp relief. Social mobility seems poised to even more plunge in the years ahead, shattering the so called American dream. "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

“寒门再无贵子”,阶层固化,社会流行性愈加变差,即使努力,也不拥有平等的机会。

1. “过去的时光”总是显得很美好

以上的形容,你以为是在说某个东方的集权国家?或者未开化的丛林原始部落吗?不,我们在说美国。那个一向号称自由,平等,公正的大洋彼岸富裕之邦。

仅仅是在5、60年前,情况还不是这样的。那时的美国几乎没有什么社会阶层壁垒。只要肯吃苦,勤劳,诚实合法工作,就有晋升和出头的机会。 教室里坐着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多数来自社会底层,但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越感。大家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参加童子军。按照作者的话说,我们很穷,但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穷。

家庭里一般爸爸挣钱养家,母亲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收入有高有低,但辛苦一天一家人总能蜗居一起开开心心的吃晚饭。家庭生活稳定健康,离婚率很低。

那是个真正人人可以有“美国梦”的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的70年代,美国的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后面讲到一本大部头巨著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个时期的美国,这次大家先记下这个时间点。

说是衰落,只是相对比于之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镀金时代”而言。高科技产业兴起,制造业开始衰败。依靠劳力积累财富,和通过资本积累财富的人明显产生分化:当一个社会的GDP增长开始放缓,也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劳务薪酬水平提升度降低。换句话说,通过人力资本方式来赚钱越来越赶不上通过资本来赚钱的方式。我们之前在金融单元讲过,金钱永不眠。即使在你睡觉休闲的时候,资本也在马不停蹄的为你“滚雪球”,并且还要加上“复利”的指数效应。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也呈指数级的放大。

我们讲过《稀缺》那本书,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思考的“带宽”有限。疲于奔命使人根本无法思考明天,更不可能计划更远的未来。在劳累一天的工作之后,他们更可能购买高热量低营养的油炸快餐,一边喝啤酒一边目光呆滞的盯着电视机上无聊的内容。他们没有闲暇也没有能力监督和辅导孩子的功课。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思考,紧张疲惫的生活压力造成心理紧张和压力,而这还会反过来损害和影响大脑结构,进一步阻碍大脑的思考能力。在之前的“脑神经”单元讲过,现在的科技研究已经能够证明,长期的抑郁,焦虑会改变大脑结构,造成真正的器质性病变。

与此同时,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美国的离婚率在过去40年里增加了4倍。跨越阶层的婚姻几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政客更可能与财团联姻,常青藤校的男才女貌们很可能毕业前就强强联合,在普通的相亲市场上根本看不到这些人。想通过缔结婚姻来改变身份地位的想法才真正成了新定义下的“美国梦幻”。

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

前两天有个小朋友在社群中留言给果大:“我现在很焦虑啊,刚刚毕业但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好像已经没用了。读书真的有用吗?”

不得不说这是个令人尴尬的,难以回答的问题。至少我从不鼓励别人去读励志书。成功的因素很多,并且多半夹杂着机遇与巧合,同样的事情很难再次重复。有人如果能写成一本各个领域的所有失败案例,那我倒是会强烈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正像芒格所说,我要是知道我会在哪里失败和死亡,那我一定不去那里。

那么读非虚构类的呢?读科普,读学术课本呢?如果感兴趣,多读一些没有坏处。但需要考虑到“成本-收益”:科技的变化和增速是远远快于人的认知速度的,很可能你还没有完全进入一个领域,所读所学的知识就已经被更新甚至是颠覆了。你追科技,那就像和terminator(终结者)赛跑一样,累死你也不可能跑赢。

即使是你深刻的学习和研究战略战术,像我们之前学习的博弈论,其实也就顶多能让“老婆孩子听的一愣一愣”。如果碰上个懂战略的太太,那么很可能最终被套住的还是自己。

读书说到底,最大是出于兴趣,对生命,对世界,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再有就是磨炼自己对趋势和变化的洞见,这两点至少是一段时期内,机器或者人工智能,或者任何科技也无法取代的。

我们回到社会阶层的话题。

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了“学区房”的概念,并且不止于此,公立私立学校的设立进一步拉开了社会阶层。私立学校设置的门槛不仅仅是高昂到发指的学费,如果没有校董或联合家长委员会的推荐,根本不可能有入学的名额。你也许曾经感叹这是一个“向钱看”的社会,没有红包处处难行。但你不知道的是,一个连靠红包都走不通的社会,才真正更加可怕。

在过去我们都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将来一定能改善生活,改变命运。可现在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一本毕业的学生,甚至是工作几年的人,工资可能还比不上给他们家打工的月嫂。

在国内基层调研的学者给出的调查报告,有越来越多农村的孩子高中毕业选择回家种田或者直接参加工作。即使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不愿意上学。因为高昂的学费会进一步拖累他们的家庭,多数的贫困户家庭都是出自两种情况:一是家中有长期卧床的病人,二是家中供养着一个大学生。

更何况刚毕业就犹如失业,即使上了大学又能怎样?社会的上升通道被进一步的关闭。

2. 拼爹,拼妈,拼爹妈的“朋友圈”

美国前些年将小说《橘子郡男孩》翻拍成了一部烂俗的美剧,整部号称励志的影片跟原著相差甚远,连作者都大呼这不是我的橘子郡。然而其票房居然杀进了北美周票房的前三名。看看演员表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主演科林·汉克斯 (汤姆·汉克斯的儿子),

导演杰克·卡斯丹(劳伦斯·卡斯丹的儿子),

据说饰演肖恩女朋友的演员也是名门之后。

所谓的励志,不过是拼爹。

如今的时代可能还不仅仅是拼爹。如果你的孩子长大想去华尔街对冲基金,想开航天飞机,想去研究天体物理,你的朋友圈里有可以帮忙和介绍的资源吗?作者在书里举了一个父亲是房地产商的例子,他的儿子学习成绩非常好,虽然他想子承父业,可孩子未来的理想是作一名消防员。父母倒很开明,即同意又支持,很快帮孩子实现了愿望。

因为当地的消防队长就是他的发小。

可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呢?别说学量化金融了,可能连对冲基金是什么都不知道。甚至未来大学都有哪些专业,需要做什么准备,面试该如何着装,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问题都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家人无法提供这些信息,他们的老师可能也不知道。而他们,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答案。

难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要问什么。

富人拥有的早已不是金钱,是穷人根本无法企及的机会,选择,和见识。

你可能会想,这是政府和机构该解决的问题,和自己关系不大。这种想法看似理智,但也很危险。不要忘了时代在前进,今天的孩子未来很可能成为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客户,我们的雇员。还有,我们老去时,负责照顾我们和支撑社会的中坚力量。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里引用了约翰·堂恩的诗: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成整个陆地。”

只要你还在社会中,就永远无法逃离这网络中的连接。假如有一天社会真的发生动荡,那注定谁也无法幸免。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不要忘记不要忽视,适时适当的给予一些援手,建议,或者哪怕是小小的鼓励。

这是他们的孩子。但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通识精读35

普特南,《我们的孩子》。

这些书也值得读:

2. 普特南,《让民主运转起来》。

3. 普特南,《独自打保龄》。

4. 科恩豪泽(William Kornhauser),《群众社会的政治》。

5.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