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书说阅读练习168《爱弥儿》
2022年四月第45本书
阅读速度3000字/分钟
1、本书主题: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启蒙
2、速读建议:两百多年前的书,行文比较琐碎。寻找凝练的表达,能提炼内容更好。第一遍可以快速找出并标记关键句子,第二遍阅读时效果会更好。
>> 《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 原序
>> 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
>> 对于任何计划,都有两种事情要考虑:第一,计划要绝对的好;第二,实行起来要容易。
◆ 第一卷
>> 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
>> 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 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我们。
>> 谨慎的丈夫,为了安静地过日子,就必须牺牲父亲对孩子的爱。
>> 母不母,则子不子。他们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
>> 人的命运是时时刻刻要遭到痛苦的。
>> 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 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
>> 你是在你的儿子已经成长的时候才给他找一个教师的;而我则希望他在出生以前就有一个教师。 你所请来的这位教师每五年可以换一个学生;而我请来的这位教师则永远只教一个学生。
>>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 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 好的品格和好的性情,同样是很重要的。
>> 不论什么事情,邪恶的人是绝不能把它办好的。
>> 乡村的妇女比城里的妇女肉吃得少,蔬菜吃得多;这种素食的养生法,似乎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是好处多于坏处的。
>> 我们生来就是有学习的能力的,不过在生下来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明白罢了。
>>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 对有生命和有感觉的生物来说,所有一切都是教育。
>> 应该趁早就让他支配他的自由和体力,让他的身体保持自然的习惯,使他经常能自己管自己,只要他想做什么,就应该让他做什么。
>> 天天都看见可怕的事物的人,就不觉得它们可怕了。
>> 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我们为善和为恶都不是出于认识的;在我们的行为中无所谓善恶,尽管有时候在感情上能对别人涉及我们的行为分辨善恶。
>> 什么时候长牙,什么时候才应该断奶,一般来说,长牙都是痛得难受的。
>> 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
>> 因为法律的目的是维持安宁,而不是培养道德,所以它不能给母亲以足够的权威。
◆ 第二卷
>> 当小孩子开始说话后,他们哭的时候就要少一些。 这种进步是很自然的:一种语言代替了另外一种语言。
>> 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样遥远。
>> 痛苦的成因不在于缺乏什么东西,而在于对那些东西感到需要。
>> 如果我们永远不死,我们反而会成为十分不幸的人。
>> 在明智的人看来,正是因为必然要死,所以才有理由忍受生活中的痛苦。 如果我们不相信人生终究要一死的话,我们就要花太多的代价去保存它的。
>> 生命的长短听天决定,这是第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自然教给我们的。
>>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一切现有的和将有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的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 把一切能够得到的东西都看作是自己的,这是人的一种天性。
>> 人们就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了手段。
>> 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道理,这才是自然的次序:对明智的人是不需要讲法律的。
>> 我们以后种地,一定要先弄清楚是不是已经有人在那里种了东西。
>> 每个人都尊重别人的劳动,以便他自己的劳动得到保障。
>> 谎言有两种:一种是就过去所做的事情撒谎,一种是就将来承担的义务撒谎。
>> 如果严厉的父亲和老师强要孩子们做他们所许诺的事情的话,也只能是因为这些事情即使他们不许诺也是非做不可的。
>> 小孩在答应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并未撒谎的,因为在他作出诺言时,他对他所许诺的事情没有什么了解。
>> 孩子的撒谎,完全是老师造成的,他们想教会孩子说实话,结果却教会孩子说谎话。
>> 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的学问;
>> 重要的是养成心灵的习惯而不是手上的习惯。 你教育孩子们的一切道德,都同这种手上的道德差不多,正是由于向他们宣讲这些美德,反而使他们的少年时期过得那么忧郁!难道说这是一种明智的教育吗?
>> 尽管记忆和理解是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本能,然而两者只有互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是随着它们的风俗而几经变化的,它们也像风俗那样,或者是保持下去,或者是有所改变。
>> 不管你愿意教孩子多少同义语,然而你变换的是词而不是语言,所以他们还是只能学会其中的一种语言。
>> 小孩子是学不懂你教他的那些寓言的,因为,不论你怎样努力地把那些寓言写得很简单,然而由于你想通过它去进行教育,所以就不能不在其中加上一些小孩子无法理解的思想,而且,那些寓言虽然是写成了诗体便于背诵,但诗韵本身反而使它们更难于理解;
◆ 乌鸦和狐狸
>> 当读书对他有用处的时候,他是应当识字的;不过到现在为止,读书除了使他感到厌烦以外,是没有其他好处的。
>> 现实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的动力。
>> 当他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处!
>>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 锻炼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要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因为我们只有经过学习之后,才懂得应该怎样摸、怎样看和怎样听。
◆ 第三卷
>>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个人不仅不能知道所有一切的事物,甚至连别人已知的那一点点事物他也不可能完全都知道。
>> 在我们所能获得的知识中,有些是假的,有些是没有用的,有些则将助长具有知识的人的骄傲。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的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 这就是好奇心的第一本原,这个本原是自然而然地在人的心中产生的,但它的发展是必然同我们的欲望和知识成比例的。
>> 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孩子读书并不等于就是在运用思想,他只晓得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文句。
>> 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
>> 他把两种酒尝了一下,觉得两种酒都好,所以他根本就不可能明白“掺假”这个词的意思,虽然我觉得我已经向他解释得很清楚。
>> 我们在十五岁的时候对贤明的人的幸福的看法,和三十岁的时候对天国的光荣的看法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想象不出这两种东西是什么样子,他就不会尽力去争取;
>> 我们对不感兴趣的东西,怎么会产生欲念呢?
>> 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分散在那样多书籍中的许多知识联系起来,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使人容易学习,有兴趣去学习,而且,即使像孩子那样年龄的人,也能鼓励他去学习?
>> 既然愚人要按照他们的愚昧行事,所以他必须懂得他们的愚昧。
>> 我们要把我们能够拿到的一切东西都加以使用,要利用我们的好奇心来增进我们的幸福。
>> 一到爱弥儿知道什么是生命的时候,我首先关心的是教他怎样保持生命。
>> 即使你的儿子知道的东西很多,你也不要相信他所知道的那些东西。
>> 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 既然有钱的人也是人,那就应该为社会工作。你说说,你为社会做了什么工作?
>> 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识都真正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
>> 爱弥儿只具有自然的知识,而且纯粹是物理的知识。
>> 他只考虑他自己而不管别人,他认为别人也最好是不要为他动什么脑筋。他对谁都没有什么要求,也不认为他对哪一个人有什么应尽的义务。
>> 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使他知道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以便使他能够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使他爱真理胜于爱一切的东西。
◆ 第四卷
>> 生命的第一个四分之一,在我们还不懂得怎样用它以前,它就过去了;而最后的四分之一,又是在我们已经不能享受生命的时候才到来的。
>> 我们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
>> 我们的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生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
>> 一到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心了。
>> 我们喜欢什么,我们就想得到什么,而爱则应当是相互的。
>> 你的孩子要读书,他们在读书中可以取得他们如果不读书就不可能取得的知识。如果他去钻研的话,他们的想象力便将在寂静的书斋中燃烧起来,而且愈燃愈猛烈。
◆ 原理三
>> 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决定于我们为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
>> 当他能够爱人的时候,他也同时能够感觉到别人的爱了 [8]
>> 在他未犯错误以前,就应当向他指出他的错处;而在他既犯以后,就绝不要去责备他,因为这样做只有使他生气,使他出于自尊而反抗你的。
>>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 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得到它的根柢的。
>> 爱人类,在我们看来就是爱正义。
◆ 信仰自白
>>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常常想到痛苦,不瞻前顾后,他就不会感觉到什么痛苦。只要我们不让我们的罪孽日益发展,只要我们不为非作恶,只要不出自人为,那一切就会好起来的。
◆ 苏菲或女人
>> 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 妇女们周围的人就是她们应该阅读的书;如果她们读得不好,那是因为她们有缺点,或者是因某种欲念蒙蔽了她们的眼睛。
>> 婚姻是否能取得最大的幸福,在很多方面要取决于男女双方是不是相配,不过,要想在各个方面都相配的话,那是十分愚蠢的。所以,我们只能首先注意到在主要的方面是不是相配,如果在其他方面也相配,那当然是更好,如果不相配,那也没有关系。十全十美的幸福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然而最大的痛苦,即我们本来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痛苦,是由于我们的过错而遭遇的不幸。
>> 丈夫和妻子应当互相选择。他们必须以共同的爱好作为第一个联系。
>> 社会生活一方面发展了人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使人分成了等级;
>> 苏菲还不到十八岁,而你也刚刚才满二十岁,这是恋爱的时候,但不是结婚的时候。
>> 你现在要离开她,以便在回来的时候更适于做她的丈夫。你不要以为你已经配得上娶她了。
◆ 游历
>> 当一个人自以为他已经晓得了他在书本中读到的东西时,他就以为他可以不去研究它了。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的人。
>> 有恶习的女人,不是违反而是根本轻视她的妇女的天职,这样的女人是不值得敬重的,容忍她就等于是在同她一起做丑事。
>> 当情欲不能按它们本来的面目征服我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戴着智慧的假面具来袭击我们,它们将模仿理智的语言,达到使我们丧失理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