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恼是个编剧
不是「我」懊恼自己是个编剧,我当然不是,而是,「懊恼的我」是个编剧。
刚刚听简里里的晚安视频,主题关于「拖延」,恍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提到这个词了。因为我不拖延了吗?当然也不是,比如我现在就在拖着不睡觉…其实,应该说是,放弃「战拖」了。如果让我写总结,大概可以叫:放弃治疗333天。
昨天在会上讨论发言的体会很特别。因为我想好时没机会说,突然cue到我时,又有点记不清了,所以,发言之后觉得自己讲的太差了,有遗漏,少逻辑。一度很懊恼,甚至想着,还不如不说。冷静下来以后,比起说出来的效果,发现自己还是更想表达观点,所以,我所纠结的也并不那么重要。
以前,不论大小发言,甚至平时说话,我都试图提前准备或者打腹稿,算是一种完美主义吧。最近比较接近另一个极端,也许是因为懒得准备,也许是因为不再刻意压抑自己的表达,很多时候都「脱口而出」。结果就是,我总在说完以后意识到:那些好像并不是我真正想表达的。
这种感觉,跟写作很像。我每一次都是只想到某些观点,写完却发现自己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因此,那些临场发挥,反而很可能是潜藏在心底没有被看见的想法或者情绪,即便与提前准备的不同,却都是真实的。
相反,如果总是在心里写一个「剧本」,希望事情按照预设去发展,就会像是明星试图去打造一个完美的「人设」。有了刻意,就容易有穿帮,也就容易崩塌。
和简里里说的一样,我放弃战拖,是因为我意识到,即便给我更多的时间,我做出来的成果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而被我拖掉的时间,也没有浪费,我其实是在给自己做「心理按摩」,排解掉任务带来的情绪。我有能力的局限,也有情绪的局限,我选择不跟它们死磕。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觉了一个有趣的逻辑问题,就是既然已经有deadline,为什么一定要提前完成呢?就好像,为什么明年的开门红,要在今年12月开始,那不就叫「年底红」了吗?
经历了无数次拖到最后再去完成的情况,有了两个很深的体会:一是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事实证明基本都会完成;二是,在最后一刻之前,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有时候说不定就有什么契机或者什么人让任务变得简单了,根本不需要多少时间。
当然,这很可能是我为自己的「堕落」在合理化。但我总觉得学霸猫那句话是很有智慧的,「我不祝你加薪,我祝你即使不加薪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以前每当工作轻松起来,就觉得自己停止进步了,好像会有种错觉:我再努力一点,去做更难的事情,不那么轻松没关系,但可以得到更多。这其中有一个有点可怕的执念:我要一直用自己的「不轻松」去满足自己「要得到更多」的欲望。
那么,问题来了:我想要得到多少才满意,得到那么多又是为了什么?欲望没有错,我只是不想成为欲望的奴隶。跳出舒适区会有成长没错,但是不是要一直跳,一直不舒适呢?
所以,反正任务没变,时长没变,如果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更轻松,更舒服,开心地「堕落」,又有何妨?其实,没有「拖延情绪」在拖住自己,时间利用率反而更高。先让自己过得舒服起来,可能就会遇到生命力本身带来的惊喜。
DAY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