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光辉照耀沙家浜

2021-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余光_27f8

文/徐耀良

      一、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沙家浜人民求解放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活动。1928年4月,横泾农民暴动委员会负责人石楚材,参加江阴暴动后回到常熟,成立了临时委员会。并建立了横泾历史上第一个基层支部。中共横泾农村支部有8名党员、团员,苏兆春任书记。同年5月12日,中共常熟县委成立,石楚材当选为县委委员。石楚材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继续在横泾、唐市、浒浦、赵市、徐市等地坚持武装斗争。1929年10月19日,石楚材在赵市师桥遭到国民党警察伏击,身中4弹,伤重被捕,10天后牺牲于狱中。

    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新四军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唱红大江南北,沙家浜因此闻名遐迩。全镇涌现了33位抗日英烈,著名烈士有朱凡、徐青萍、殷志仁等。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活跃着一支共产党武工队。武工队队长兼东横区区长卢毅经常活跃在敌人心脏里。他们成立了里泾支部,发展了9名党员,还夜袭洋浩村。在斗争中,涌现了虎胆英雄钱阿坤、宁死不屈的张根金等。为配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武工队直接接收了境内唐市、横泾两个旧政府。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沙家浜人民站起来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走集体化道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全镇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先后建成旱涝保收的十大圩田,成为全国有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把原来十年九涝的水网地区真正建设成江南鱼米之乡。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党的号召下,本色不变,精神不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穷办苦干,历尽艰难曲折,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至1978年末,全镇人均收入比1949年翻了二倍。

    三、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沙家浜人民富起来

    改革开放给沙家浜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40年来,全镇三业经济从量态的扩张转化为质态的提高,呈现出经济外向化,布局小区化,企业集团化,产品科技化,经营多元化的格局。2019年,沙家浜镇已建成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1个,其带动农民致富效应不断显现。全镇养殖业亩均产出超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是1978年的83倍。沙家浜镇又是一个工业发达、活力迸发的新兴工业强镇。她拥有常熟市级开发区——常昆工业园区,园区入驻企业280家,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园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常熟各板块的前列,这里正逐步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备、产业布局合理、富有生态气息的现代工业园区。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沙家浜人民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沙家浜镇形成了以玻璃模具、服装、机械、电子、太阳能光伏等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旅游业占有重要地位,沙家浜景区内有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荡湿地、横泾老街等景点。沙家浜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5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8元。

    近年来,沙家浜镇把“富民强村”放在首位,推动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农民向工人转变,村落向社区转变,大力推进村镇一体化,农村呈现出“景美、人和、民富、风气好”的新气象。目前,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基本实现对所有村民的全覆盖,绝大部分农民成为合作社股东。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64%,经营性收入占23%,财政性收入占10%,真正来自农业种养的比例只占3%。

    全镇13个行政村规划和在建农民集中居住区有41个,实现了公路、自来水、有线数字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卫生村、生态村,实现了全覆盖。

      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邑人何建明在《我的天堂》一书中情真意切地写道:“沙家浜,是我的家乡,是一个真正的人间天堂。〞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传承着红色基因和历史文化,并不断地发扬光大,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使水乡古镇沙家浜真正的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