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已锁定

丁:在甲骨文中作方孔或圆孔之形,代表雉鸟之目。

郭沫若《释支干》曾说“丁”是“睛”的古字,二字同韵。古有“目不识丁”的成语,其涵义即相当于《淮南子·主术》所说的“达视犹不能见其睛”。

郭氏此说是有道理的,只是在我看来,“丁”不宜释为鱼目,而应释为鸟目。

从新石器时代的鸟纹饰看,鸟睛崇拜十分普遍,其形且作“丁”形。

另外,以眼睛代表太阳,或以目和日互拟,这在早期文化中很常见,例如古有“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之说。

又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到夔的形象:“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在陆德明《庄子·秋水》释文引李颐中,此句作“目光如日月”,这说明古人素有将眼睛代表太阳的习惯。

此外,良渚文化玉器上常有一种雕琢精致的神符,其构图相同:下为三层台阶的祭坛,坛上竖立一柱,柱上站立一鸟。

祭坛上的太阳符号,有时就用“目”来表示。殷墟妇好墓青铜器上的夔龙纹、饕餮纹,其眼睛的构形也和甲骨文“日”字一致,往往作框内一短划状。

甲骨、金文中又有“眾”字,它在甲骨文中写为众人立于日下之形,到西周金文中则写为众人立于“目”下之形,说明“‘日’与‘目’具有神秘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恰好可以解释仰韶文化鸟晴纹的圈中横线的涵义。而根据对长尾鸟的考察,我们知道鸟睛纹饰的具体内容便是以雉目象征火和太阳,这些纹饰是太阳崇拜和雉类鸟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在商民族的历法中,“丁”指初夏四月,便是源于这一象征义的。《夏小正》说四月之象为“王萯莠”(萯草生实)、“越有大旱”,《说文解字》说丁夏之象为万物丁实,《礼记·月令》说孟夏之象为“盛德在火”。

这些解释都反映了“丁”字的两个原始涵义:

同太阳相联系的丁实的涵义、同雉目相联系的火的涵义。

从“丁实”一义中,后来还衍生了“丁壮”一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