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阅读打卡战队

#第二周#打着麦肯锡旗号的书到底值不值得看?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8人  婵机师傅

这周读了一本叫做《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的书,让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市场上有这么多以麦肯锡为书名,或者以麦肯锡为介绍语的书。在豆瓣书籍里做了个不完全统计超过200本,有兴趣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视频看看具体有哪些。


麦肯锡相关书籍_腾讯视频

这么多的选择真的是要难为死选择恐惧症了。这里就给大家复盘下,如何选书的注意事项,需要关注4个阶段:收集、选择、确认、购买。

1.收集:听从不盲从

现在推荐书的平台很多,也会有些爱读书的朋友会分享自己的读书评分,该如何练就火眼精金?首先,关于平台,可以选择中立的平台,例如豆瓣,一般看书前我都会先看下豆瓣的评分,8分以下的基本不入,而这本书是7.1分。

豆瓣评分截屏

其次,可以在得到和樊登的APP里搜索一下,一般收录的都不会太差。电商网站的评论不推荐,很多水军,销量倒是可以参考一下。

咱们再来看看朋友推荐。那我为什么会读完这本书呢?其实是因为参加了秋叶阅读写作打卡战队,在体验一种不一样的读书方式。每周会有一位队友给你推荐书目,而你需要给这本书写书评。为了鼓励大家坚持,设置了99元的押金,虽然钱不多,但它就像个胡萝卜,总是在提醒我不能认输。

这种推荐的风险在于,每个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人对于书的理解和看法是不一样的。而有趣的点也在这里,你很有可能偶遇那些按照自己的常规思路完全不会碰的书,而这本就是这种。

我更多的还是会听从以下这些推荐:

1). 参加的线下课程老师的推荐,很多老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会参考很多书,而且培训师行业有个潜规则,一般磨一门课至少会看相关的30本书,所以,老师推荐的就算不是百里挑一,至少也是30挑一

2).关注和自己同好的朋友,有相同的喜好说明你们感兴趣的书籍内容相关度高。这里要多观察他们平时的阅读习惯,看书越多的人推荐往往越靠谱,但同时,他们推荐的书也可能有不够基础的危险,所以,在购买前可以跟他聊一聊,确认你的需求。

3).认同效应,如果同一本书超过10个人推荐,我会多留意,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最开始买的时候还在上大学,是管理学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目之一,为了应付课程看了也没留下太大的印象,可等到10多年之后再捧起来读的时候心态变了,需求变了,又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有的时候并不是书不好,只是你还不能和它产生连接。

2.选择:为自己而读,懂得放下

曾经一直苦恼于每年列的10本书单从来没读完过,而现在我一年至少阅读50本书,而这中间的巨大变化源于一个人——赵周,拆书帮创始人。他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为什么我读不完书的理由,因为我要看完整本书,一字一句的阅读,它更像是完成一次考前复习,恨不得把每一字每一句都看进去,害怕考试错过了什么。而成年人的世界里并没有完形填空,没有阅读理解,没有总结主题句,也没有什么必读书目。我们不需要都过多少本书,而是需要通过阅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里的最大差别就是变被动阅读(逐字逐句阅读),为主动阅读(根据需要和目的选择性的阅读,并且联系实际应用)。结合RIA阅读法和思维导图,大幅提高了我的读书效率,关键是能够快速帮我找到对我有用的知识点、案例和精华,同时,对于那些大脑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选择翻过去,而不是纠结在那里导致自己读不下去。

看这本《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的过程中,我就一度卡在那里了。日本作家的一些案例对我来说有些生涩,而里面讲的逻辑思考方式又是我都已经知道的内容。于是,我转变了自己的阅读目的。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书评打卡挑战,而一提到书评往往都是需要找到书中的亮点来进行推荐,这让我相当纠结。因为我一度看不下去,知道想起了佳少之前说过的,书评不仅仅只是推荐,也可以选择不推荐。书中讲的金字塔原理和创意思考法都是我自己相当熟悉的领域,一方面因为我是结构性思维和思维导图的认证讲师,另一方面又因为十多年的品牌创新和广告经验,我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超过入职培训的认知。这让我在看书的时候会把它和《金字塔原理》、《结构性思维》、《六顶思考帽》等经典作品进行比较。这个时候,我就把自己的目标改成了是否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比较整理出一些新的角度和案例,这样一来,这本书我1个小时就看完了,而且看找到了7-8个匹配的内容。还记得我的培训师导师Justin说过,如果你把每本书里对你有用的每一个内容记为1块钱的话,那当它的总价值超过购书价的时候就赚到了,而我买的当当电子书就4块多。显然,收益还是不错的。

有的时候确实也有些书真的看不下去,那就要适时的和自己说“放下”。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阅读的时候也是,无论是你买书的钱还是已经花的时间都是沉没成本,而真正决定你是否应该继续画时间读下去的应该是它到底有没有让你怦然心动。

3.确认:门当户对,看出身

了解了自己的需求,那选书就得找门当户对的。大出版社的书一般都会是质量的保证,好的作者资源都会聚焦在他们手上。推荐语要看大咖,而且最好是国内外大咖联合推荐。作者本人要是有真才实学,实战经验,最好与学术背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至于充满了各种畅销书的影子,感觉就是大杂烩。

光打着麦肯锡的旗号估计会越来越困难,还记得本文已开始我就说了,目前豆瓣上麦肯锡相关的书超过200本,不出彩何以出众?要以批判性思维来看待推荐语,别没华丽的词藻所诱惑。

4.购买:待买清单直接存在购物车里

我有一个习惯,京东和当当常年在购物车里放30本左右的书。平时听课、学习、看书的时候都会随手搜书名并且放入购物车。我平时有做视觉笔记的习惯,所以以前一直是记录在笔记本里的,长长的书单找起来还挺麻烦,而且经常发觉突然想起某本书可是笔记本又不在身边,一转头又忘记了。直到前年双十一的时候为了凑单,我把书一本本放到购物车里,突然发现,这就像一个我的图书待买清单,而且平台会记录价格的变动,等有活动的时候凑单也更方便。

其实,选书往往和你当时的心态和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最终还是要遵从你的需求。探索新领域可以从入门的书开始,比如我看的这本《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钻研某领域记得从经典书开始,可以直接按照类别看销量、看豆瓣评分,比如触类旁通的《影响力》,可以在很多书中看到它的影子;解决棘手问题,需要看工具书,可以找有相关课程的老师,书里的实践问题也可通过课程来补充和提升,比如秋叶大叔的PPT、新媒体系列丛书;休闲娱乐可以从平时收集的书单里选择,随心而动。。。

一本书到底一部值不值得得看,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满足你的需求,帮助你解决外在或内在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