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备选而让人选择。
(随笔,或许从落笔的那时起,已经不再是随笔了。)
居家在河西,单位在河东,上下班都会迎着日头,虽说刺眼,却有一种兆头包含其中。迎日出门,伴月归家,分明很难过,然而感受痛痒这种体验与我而言挺奢侈。于从前,大可弃之,然弃之如何生活?当掌控不住生活的时候,该如何保护那根与生活作对的反骨?毕竟世道是如此锐利,世人皆病,覆巢之下没有备选让人选择。
自己的脚,穿别人的鞋,总是不适合。就如一个时代若要理解另一个时代,大概也要有类似的处境、相似的痛苦、等同的觉醒体验,或者同病相怜的经历才可产生共鸣。所以说时代英雄,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喝之天下人,宁有种乎?和平年代,豪杰者皆打击对象,灭之于萌芽状态。期间天下皆中下才,寒人野僧、山客道士、下隶走卒,满世界都是出卖苦力与时间之人。生活如此不易,适可而止哪能听的进去。最可怕的是似乎都将坏日子当做好日子的首付,一天一天很难,一年一年渐易,这句话毒到可以归类第八段鸡汤。最恐怖的故事是打小就教育你: “你的人生大概从‘修身齐家 ’和‘格物致知 ’, 最后成为‘有用 ’及‘有为 ’的人。” 当然了,儒学的这一套理论是对的,但又觉得不对,也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就感觉怪。我的解释是:“国人处事嘛,不就非左及右,惯性这种解释至少能让我少死点脑细胞。”想通的也有,能肯定的是活着肯定是对的,毕竟生命它就是一个奇迹;也得承认,深深活在这套体制内不能自拔了,或许教育已经从根本上剥夺了你选择的权利了。
支配不了命运,支配得了兴趣,奔波生活,也享受生活,生活不容马虎,何不使之工致些。两道菜,一荤一素,一冷一热,一干一稀,一盘一碟,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白皮土地切丝炒,红皮土地切块炖,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口福是最易得来的幸福。
不去思考,最为轻松,淡泊就是在大脑中清理出一片空白区域。过于散乱,主题不彰,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自身价值难免被忽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冷冷清清里,享受自己的风风火火,浮世清欢,最高也是最后的奢求了。
模仿他人表达方式,可思维仍是自己的一套。听过再多的道理,若心智未达或经历未及,哪有可能理解。待有所悟,岁月忽已晚,酒尚余温,你已忘记,大地在,岁月在,你还能在否?
记戊戌年 拾月初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