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内观祝祥 命

四念住之受念住

2019-02-06  本文已影响38人  觉太极崔云鸣

本连载内容根据作者(吴宁强老师)在珠海的系列禅修讲座录音整理,现已以《实修的秘密—禅修纲举》在台湾正式出版。

当我们以身体为观察对象,以身体的生命表现形式——呼吸过程,作为观察对象去训练我们的念头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法门叫做身念处,或者身念住。简单的意思就是:通过身体这个对象,通过呼吸这个对象,我们的念头慢慢慢慢地就待下来,慢慢慢慢地就安静了。那这和最前面我们讲过的以观身不净或者观白骨观等等这些逻辑,我们所讲的五停心观,字眼上的差别不是很大。那个也是停止我们的错误观点,停止我们邪恶的颠倒的一些想法,让我们的乱心停下来,所以叫五停心观。现在这个叫做身念处或者身念住,其实也是把我们这个念能够慢慢地停下来。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停下来,停的是对于苦、空、无常、无我法义进一步地接受与把持,或者说认可。

我们观察力越来越细微,我们止的能力越来越强,专注能力越强,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念头就越来越能呆的住。呆的地方就是:原来呼吸一直是处于吸,停,呼,停这样的变化过程之中;原来身体的行住坐卧都只是行为模式的变化;而每一个行为模式的过程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像我们刚才所讲的,就算你是在经行的这种“行”的行为模式,四威仪之一,你也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无常变化。包括你的起心动念,包括你的举手投足,越来越细微。如我们用高速的摄影机摄下来,然后我们一格一格地定格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并不太一样,但也不是没有关系的一系列的动作剪影。那就说明我们以为是常的所谓的“我”,所谓的这个“身体”,所谓的这个“生命”,根本上来讲它是无常的。

既然是无常,既然没有一个一直恒常不变的存在,所谓的那个“我”就是一个假象,因此换一个名字叫“无我”。既然没有一个“常”,既然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所以再换一个名字就叫做“空”,既然它是无常,既然它是无我,既然它是空,我们却一直以为这个是“我”,那个是“你”,那个是“他”;我们一直以为在这个“你、我、他”的基础之上有各种各样的追求,有各种各样的获得,有各种各样的损失,有各种各样的快乐与痛苦,这就是我们所有的无明所造成的苦——这就叫苦。

无常、苦、空、无我,其实简单来讲就是这么一点点东西。可是讲到无常,讲到无我,讲到空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说:你一旦明白这里,你的身体就没了;你一旦明白这里,你的念头就没了;你一旦明白这里,你的眼中已经没有世界,或者整个世界里面这个人——你就消失了。我们从来没这样讲。我们只是说所有这一切的存在,尤其是以身体为代表、以身体的呼吸为代表的这种生命的存在,所谓的“我”的存在,他是一个假体。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说这个假象连存在都不存在,我们说的不是这种空。

因此当我们在通过我们的禅修,不管是哪一种法门,包括前面的数息也好,包括前面的念佛也好,包括不净观也好,包括白骨观也好,包括界分析也好,我们所落的一个最终的目的地绝对不是什么都没有,绝对不是这样,绝对不是否定我们现在的一切。只是把我们对现在这一切的恒常执著,有“我”的执著打破,只是这一点而已。

所以呢,就算你开悟了,你照样吃喝拉撒,嬉笑怒骂,照样没问题,继续可以进行。只不过和你没开悟之前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是内心里面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隔膜的全然自在。之前我们受到束缚,受到管制,受到控制,不能够自由。只是这一点差别。

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学佛也好,我们修禅也好,我们到最后要证一个什么结果也好,绝对不要把这个结果定到所谓的“空”上面去。你嘴上可以说我要追逐一个空性,说是可以说的,但是你的定位不要定位成为否定一切。我们只要否定恒常,只要否定真实执著,就足够了,这点就足够了。

那在这个基础之上,当我们还是凡夫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把持非常的牢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首先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然后这个真实的身体它会有种种的对境反应,比方说眼睛可以看东西,耳朵可以听声音,鼻子可以嗅气味,舌头可以尝滋味,身体可以有感受、感触,内心可以有种种的判断。那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在身体真实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了更进一步地感受的真实。我们就把这个感受牢牢地抓在了手里,然后我们就觉得所有的快乐,所有的舒服,所有的愉悦,是我应该得到的,是我应该追求的,或者说我们应当去做“中国梦”,追求“中国梦“里面的幸福。然后要追求幸福,要愉悦,要快乐,要舒服自在,那就一定要抗拒或者逃避背面的东西:不好啊,痛苦啊,难受啊,不安啊等等,是我应该逃离的。

简单一句话,在身体真实、“我”真实的基础上,我们就有了要求离苦、要求得乐的这样一种感受。可是这种要求在佛法里面他说:不管你去抗拒苦也好,还是说你追求乐也好,这整个的过程本身都可以起个名词叫做对“受”的执著。而“受”本身不管是苦还是乐,真正的结局、真正的性质都是苦。苦当然是苦了,乐其实还是苦。这是佛法的观点。

(上期讲到进一步修行觉知的时候,修成了只有了知、只有觉照的境界,就超越了执著,不会再贪著于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更何况一旦你真的把握到了无常,原来这个快乐、痛苦以及不快乐不痛快的中不溜的这种感受,都只不过是一系列的生灭、生灭。他有快乐,他还得灭去;他有痛苦,他还得灭去;不苦不乐,他同样还得灭去。“有”只是暂时的,“灭去”也是暂时的。灭去之后我不指望着“永远不再快乐,不再痛苦,不再有种种感受”,我不指望这一点,因为它的生灭一直会持续下去。

所以呢,快乐没有必要抓,它会灭去的;灭去也没有必要惋惜,后面还会有快乐的。痛苦起来了,哎~可以,因为灭去之后的空性里面什么都可以有。有痛苦也可以啊,痛苦起来了没问题啊,它马上就会走的。为什么?它无常嘛。灭去了,灭去之后不苦不乐可以起来嘛,随便。因为什么?空性能生万物嘛,能生万法嘛。就这样,这感受只是生灭现象,那这样一来它就是无常,它就是没有我的,没有一个结结实实的恒常存在的快乐,没有一个结结实实的恒常存在的痛苦;同样,不苦不乐也不可能结结实实的存在。那就没有所谓的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我”。没有这个“我”,那换一个名字叫“空”。

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的话,快乐来了,我们就执著上去;快乐走了,我们就痛苦得不行;痛苦起来了,我们就想逃;痛苦走了,我们就松一口气放松一下;不苦不乐,我们觉得没关系,反正不苦不乐。像这样,被种种的感受所控制,那就叫“轮回”。可是一旦我们知道是快乐的,是痛苦的;我正在快乐,我正在痛苦;我贪这个快乐,我贪这个痛苦。只要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就已经在修行了。这个轮回已经被我开始出离了。

“苦、空、无常、无我”的法义就在时时刻刻当下被我们抓住了。所有的东西,所有的轮回世界的表现现象和它的本来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从来就没有两样过。我们不要试图说把这个打碎了之后建造一个新的世界,不可能的。当你把旧世界打破之后,你也没有新世界,你只有一个烂世界。并没有新世界。而我们必须要在这个所谓的轮回、世界的基础之上,发现它本有的苦、空、无常、无我的这个本性,抓住了,轮回本身就是涅槃。不移一步就到西天,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强调什么?就是好好地去观照自己的觉受。时时刻刻出现的觉受我都要把握得清清楚楚,观照。我现在在禅堂里,这是整体上的一个位置关系。然后在禅堂里为什么我认为我在呢?因为我有我的肉体,这是身体的关注。为什么我认为“我在禅堂里”的这个想法如此的坚固呢?因为我在活着,我有呼吸,我有我的起心动念来表明我活着。那我在这个禅堂里干什么呢?我在这里坐着,我在这里听着,我在这里感受着我的身体的种种变化:我的身体能够坐得住,我的身体坐不住,我的身体各种各样姿态的不舒服与舒服,苦或者乐,我知不知道一点一滴地苦乐变化?我对于这个姿态的不舒服,我有没有抗拒?我有没有主动地转换姿势去把它调整?我有没有因为我现在盘腿已经超过了半小时,我现在盘腿超过了一小时,我现在盘腿超过两个小时,然后我的身体里面产生了种种愉悦的感受,我会不会在这个感受上贪著了进去?

如果我打瞌睡了,我是不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我有点昏沉”?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哦!这是可以的。昏沉,我还能知道我昏沉,我还在禅修哦。不要被昏沉带走,我知道我昏沉。包括我乱想,我知道我在乱想,掉举。如果我还能够觉知到,本身我还在禅修,那就没乱。可是如果忘记了觉知,那掉举就已经把你带走了,昏沉也把你带走了,各种愉悦的感受,各种痛苦的感受早就把你带走了。

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比丘就是如此的就感受观察感受。”我现在是行者,不是比丘,我们就因为这个感受就好好地观察这个感受。就只是观察它,不去加以进一步地引申,不去发展。就算已经有了一定的黏着,执著在上面,我先有个警惕性:我知道我现在贪上去了。马上就不延续了,甚至又回过头来抓到本来。这个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其实这个过程简单来讲的话叫做“观受是苦”,这是“别相念处”的一种说法。其实把无常、空和无我全都纳进去的话,叫做“总相受念处”。而且这个受念处可以和身念处结合在一起。

大家就算不坐在禅堂里面,就算在自家客厅,在自家卧室,在自己家的书房,就算在商场里面,只要你突然之间有一念回光返照,我观照一下,我觉知一下我自己,马上就已经变成道场,马上那个就是你修行的场所,就是寂静之处,阿练若处。

所以,一旦你掌握了这种禅修方法,以四念处这种逻辑模式去修行的方法,那随时随地,二十四小时你几乎都可以说在修行之中。那你这一辈子的时间根本就没有浪费,你完完全全都在境界之中,都在修行之中。那你说到最后生死关头,死亡,这一口气就是吸不进来,这一口气就是不想呼出去,那个时候你会有最大的痛苦感受。可是你就抓住自己的受念处的修行原则:我知道这是痛苦,我知道这是四大分离的时候所带给我的痛苦的感受,但是我只是就感受而观察感受,我不会贪上去。就算略微有点贪著,我继续知道,我执著上去了。警惕性一直保持,那这一口气“哗”一出去,再也回不来了,死亡到来,到了生死之间的中有阶段,那我清清楚楚知道:我已经离开了这一世。我清清楚楚知道现在就是一个全新的阶段,我清清楚楚知道这也只不过是一个生灭现象,这个生灭现象本身它就是无常、无我、空。如果要给它起一个名字的话,这本身就是佛的法身、报身、化身的表现形式,只不过我一直以来我认错了。

只要你能够有这个警惕性,有这个觉知力,有这个回光返照,在那一个刹那你成佛都没问题。这就是中阴成就的最高的一个境界。如果这个阶段不能够把握住。“啪”的昏迷,然后从昏迷中醒过来,全新的感受出现,那个时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中阴身种种、种种的表现形式。

那个时候如果你说:哎呀,这又是我的一种感受,愉悦的、不愉悦的;愉悦的、不愉悦的;痛苦的,怎么样的,想逃的还是想抓过去的。赶紧要明白这只不过是我的感受的对象,生灭现象。甚至可以想到:哦,原来我已经故去了。在这个情况下,也许会回忆到处理这一个现象的法门,比如说念阿弥陀佛,比如说念观音菩萨,比如说中阴救度的法门。一旦一回想,说不定它就可以转化成为净土,那你就到净土了。

靠这个受念处,尤其是基础身念处,靠这两个念处你就可以把握得非常非常好,一直到生死的关头都不会乱。而且不需要你专门划出来时间去做修行,你只要有一点点警惕性:我能够去觉知我自己。不断地提醒自己我现在对自己有没有觉知?对自己有没有观照?这其实就是正知正念的表现。不断提醒自己,观察自己有没有符合要求,正知正念就开始用上了。正知正念的使用方法就叫做觉知,清楚地觉知,清楚地观照。

所以,谈到四念处,尽管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其实并没有必要说这么多,就只是很简单的你去好好地把握一下、观察一下自己的现状。我对自己的现状了解得有多么的深刻?还是一点点轮廓性的“我还活着”?还是稍微细一点的“我现在什么状态”?还是更细一点的“我这个细微的状态之间的衔接,一点一滴地生灭变化”?还是再细微一点的“心念的起心动念的变化”?还是再细微一点的“发展出来了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种种。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随着自己专一的能力,随着自己觉知能力的提高,一点一滴就这么可以发展下去。

所以呢,在这个情况之下对于身念处和受念处,我们就先讲解这么多。大家可以利用下面一点时间,自己对于现在在禅堂中间的自己的现状,运用身念住里面包括呼吸观法,加上受念处,目标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这种法义的领会。可以花一点时间试一试。

练习中......

欢迎直接转发。如欲摘录内文,还请不要私自改动!并请注明作者:贡绒埃萨(吴宁强)及出处:理性学佛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