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十则

2016-01-20  本文已影响46人  雪之清

子禽问于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与求之与?”

本则《论语》引用的是孔子两个弟子子禽与子贡的对话。子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夫子每到一个大国,必然会去了解这个大国的政事。这个是他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给予的呢?

要想弄明白子禽的提问,不能不说一下对话时的背景。日本学者增渊龙夫描述当时的情景如下:“自春秋中叶以降,君权强大,以对抗顽强的世族权力,各国君主不再参与宗族的身份秩序,多重用身边能干勇武的侍卫家臣,压抑世袭贵族权力的倾向乃大显著。”由此出现了人所不齿的“外嬖”,即今所谓的僭越礼法、玩弄权术的人。子禽之所问,无异于是说我们的夫子与那些“外嬖”有何区别?子禽对孔子去别的国家打问政事有疑惑,也许是觉得这种行为有点希望自己能为人所用的意图,和孔子的一贯教导不符。由此而知,子禽所问非小。

子贡说:我们的夫子外表温和、内心善良、态度恭肃、行为节俭、言行谦逊,所以得以知道当地的政事。我们夫子就算是求问的话,也是和一般人求问的方式不同的吧?子贡的回答,则正是为老师辩护,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夫子自己的德行,让人家心甘情愿地把事情告诉他。即使这叫“求”,也跟一般意义上的“求”不在一个层次上。子贡的回答既维护了老师,又展示了极好的口材,其提出的“温良恭俭让”的君子标准,更是一个流传甚广、后世效仿的道德准则。

“温良恭俭让”的准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仍然有极强的指导性。人与人之间相处,相互都会有所关注,参照子贡提出的五条标准,既可以作为修身之本,又可以比照来察人识人:外表温和与否,内心善良与否,态度恭肃与否,行为节俭与否,言行谦逊与否。通过这样来修身的人,无疑能够成为有德行的君子。对照标准存在缺陷的人,无疑是需要锻炼、加强修养的人。

达到二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的标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应当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严格按照“温良恭俭让”的标准或者类似的标准来修炼人生,必然是个有益于个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更高追求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