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温馨的港湾,堕落的摇篮
01 温馨如家
说起家,闪入我们脑海中的肯定是“温馨的港湾”这个短语。是的,家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忘记在外摇尾乞怜的无奈,摒弃受人冷落的心酸,只要一回到家,这些就都会烟消云散。
家就有这种魔力,正如歌曲《常回家看看》中写道: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就算有天大的委屈,看到此情此景还有什么怨言呢?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有无数名人表达了对家的赞扬之情。曹丕曾言:“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科克
可是,为什么近些年留守儿童的数量只增不少,我之前认为,这种情况只会在那些偏远山区发生。
但是,近观我的周围,对了,在这之前我要先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在我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村在整个乡里从人口来看,是Number one,大约有200多户,3000多口人。那个时候,对于我们的经济状况不了解。
后来,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我的同学中不乏有来自农村的,当谈到我们的家乡,在家的日常时,我发现,我们村要比他们的经济状况好得不是一丁点儿。大学时有个舍友来自大同广灵县的一个农村,她说她们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外出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天知道,大概五年前,我们村里就已经基本上结个婚就会有一辆车作为嫁妆或彩礼。还有个来自重庆的研究生同学,她说她的爸爸吗都是走着去地里劳作,靠手进行耕作;可是我们这几乎全都是机器耕作。
就是在这样一个发展得还不是很落后的农村,近些年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的青年男女的人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
为什么这么多人还离家出走,不再依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
No.2 等闲中白了少年头
家是温馨的港湾,这个毋庸置疑。但是,“温馨”二词往往会发展成:温柔的陷阱。
我有六年的大学生活经历,每次放假前都会给自己立几个flag,但是没有一个立成。为什么?因为家是休息的驿站呀。
每到假期,微博热搜里都会有:死肥宅,假期里的自己等讨论度比较高的话题。这些话题能很形象地从侧面证明假期呆在家里是怎样的一个懒散的状态:
晚上熬夜追剧打游戏,
早上睡到三竿日头起。
白天仍是手机不离手,
书本丢在一旁就不瞅。
妈妈好吃好喝惦着你,
爸爸事前事后为着你。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
马上就到开学前。
恍然大悟一咕噜,
蓦然回首在原处。
一次一次捶胸顿足,
一个一个停不住手。
时间在视频中消耗,
能力在停滞间衰弱。
No.3 自身因素还是大环境?
很多人会说,这个赖不得别人,是你自己的意志力太差,你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你的目标性明确,你的动力就不强。可是,环境真的没有一点影响吗?
只要在家,我就会不自觉地断绝与学校里所有人的关系,每天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和手机。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唯一可以感知世界的方式就是手机,但手机终究是机器呀,它永远也无法代替会有各种想法可能性的人。
我的一个朋友由于身体愿意毕业后在家呆了一年,在这一年里,她哪儿也没去,每天在家就是休息、锻炼加治疗。她给我打电话 说的最多的就是:她感觉自己自闭了,性格特别古怪,不喜欢跟人说话,别人刚说个不如她意的,她就会生气。
所以,环境真的有很大的影响,在家的自己,大脑会自动关闭所有系统,宛如废人一般,纵使世界发生天大的事,都不会对我现在的生活造成影响。带着这样的想法,捂住自己的耳朵,闭上眼睛,忽略外界发生的一切,单纯得生活在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时间不用长,就这一个月就会让你的身体器官老化不少,让你的能力下降,落后一大批同阶段的人。
No.4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但是,家就绝对不能回了吗?当然不是,时钟工作的时间长了还得偶尔上上弦,人也不例外,在外奔波了许久,总得回家休息冲电,然后再重新上路。
无论你有多么贪恋妈妈做的菜的味道,留恋家里的床有多么舒服,你终究还是要踏上离开的火车或高铁。因为,你的人生不是只有温馨,更多的是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