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读书计划(4/150)腾讯传

2018-01-15  本文已影响21人  来约跑步丫

【书籍名称】腾讯传-50%

【阅读目的】了解互联网文化,舍友也在腾讯当法务

【推荐指数:3星】

【阅读心得】这本书看了好几天,现在才是看到一半,对于公司的印象我只有商法的知识,作为法人,从开始出生到破产,公司都是像人一样,拥有他自己不断的求生强大的过程。从我小学开始,QQ就慢慢崛起,最记得以前很喜欢养QQ宠物,满足了母爱之心,现实中我都非常怕狗和猫,在书中也看到当时腾讯开发这些功能的种种历程,果然,大公司成长的过程就是跌宕起伏,在等待中储备能量,被创始人马化腾及其团队在每次需要做决定时候的勇气震撼,也越来越明白好东西的背后从来都是外人不晓得的艰辛,被小时候喜欢天文的马化腾感动,父母不给买望远镜在日记本中写扼杀了他科学家的梦想,才14岁的马化腾,这样的他,实在可爱。作为传记的话,吴晓波老介绍似乎有点冗长,看的我断断续续,也许就是大公司本来成长就是磕磕碰碰,所以我看起它的传记也是这样。

【好句子】

l 万物皆有裂缝处,那是光射进来的地方。 ——莱昂纳多·科恩(加拿大歌手、诗人),《渴望之书》

l 他引用俄罗斯思想家巴赫金的观点宽慰我,这位以怪诞出名的解构主义大师说:“世上尚未发生过任何总结性的事情,也无人说过针对世界,或关于世界的最终总结。这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

l “成长四阶段”论,即积累资源、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持续增长和对扩展中的资源的合理利用。

l 在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刊登过的一篇文章认为:今天的个人计算机革命和互联网之所以成为这样,乃是继承了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精神所致l 微信的崛起让刘炽平握到了与所有渴望流量的互联网巨头们谈判的筹码

l 精力充沛的马化腾四处出击,八面树敌,在几乎所有领域,无役不予,每战必酣,终于赢下了一个“全民公敌”的绰号。

l 就在14岁生日的时候,他向家里索要一台准专业级、80mm口径的天文望远镜,那要花他父亲将近4个月的工资。“他当时非要不可。我们不肯买,太贵了,要700多元,他就写日记,说我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他妈妈有一天翻他的书包读到了这篇日记,我俩商量了一下,还是给他买了。”父亲马陈术日后回忆说。

l 很多年后,我与马化腾聊起他的这个爱好,他突然说:“互联网是不是很像一个不确定的、正在爆炸的星系?”

l 从买700元的望远镜到花5万元建惠多站点,隐约可以读出马化腾的某些天性:这位看上去文静柔弱的南方书生其实有一种敢于舍得并冒险投入的决绝禀赋,它来自于潮汕人的传统天性。

l 公司英文名Tencent的灵感,则来自Lucent(朗讯),“当时讲究左右对称,Tencent就很对称”。把这个词分开来,就是Ten Cent(十分钱),腾讯日后以微结算的盈利模式成就大业,也许是“天意”。

l 要加倍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冲,不要回头。如此一来,你将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东西。 ——安藤忠雄(日本建筑师) 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 ——马化腾

l “马化腾不太爱讲客套话,说话的逻辑性很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会轻易亮出底牌的人。”这是刘炽平对马化腾的第一印象。

l 同样很忙的曾李青拧不过马化腾,只好答应与他同行。曾李青回忆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去美国领事馆办签证的时候,马化腾居然被拒签,轮到我的时候,就跟签证官大谈腾讯公司的远大前景,签证官被我说动了,便问,还有谁一起去。我指着刚被他拒签的马化腾说,还有他,他是我的老板。签证官把马化腾叫回来,重新给他盖了章。

l 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充满了压抑感的等级社会,它既表现在宗族的内部,也体现在公共社会层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战战兢兢,情感生活十分苍白和乏味。而虚拟社区的出现,如同一个突然出现的新世界,让压抑日久的人们可以戴着面具,实现一次不需要节制的狂欢。中国人在现实中的含蓄与在虚拟中的狂放构成了一个十分鲜明和讽刺性的反差。

l 许良连日制作出一份长达80多页、逻辑缜密的演示文本(PPT),同时还设计出了最原始的虚拟形象系统。

l 眼看着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马化腾的好运气又开始“发功”了。

l 在所有的商业故事里,运气是最神秘的那一部分,几乎有一半的创业者“死”在运气这件事上,而且,你无法解释。

l 现在要去找一些更疯狂的人,他们要的不是一家现在就赚钱的公司,而是未来能赚大钱的公司,他们不从眼前的利润中获取利益,而是通过上市或再出售,在资本市场上去套利。他们管这个叫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 这是马化腾团队第一次听到“风险投资”这个名词。

l 创业前几年,我们所有人都是边学边干,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怕,不过在那时,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不然还能哪样?”

l 很显然,撬动“阿基米德杠杆”的那个支点是用户体验。

l 他们从来就是一群大胆的“拿来主义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们却进行了无数的应用性创新,这些微小的、细节性的、更为务实的创新让那些外国开发者望尘莫及,甚至难以找到规律。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创新属于经验和本能的范畴。

l 靠徐钢武、吴宵光以及后来无数工程师不断“重写”和优化的结果。“用户快速增长,性能瓶颈不断出现,为了不让用户失望,逼得团队不断优化性能,不断克服瓶颈。说到底,都是逼出来的结果。”张志东日后回忆至此,无限感喟

l 唯有张志东清楚其中的艰辛,所谓的“天才”l 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手的麻痹与羸弱,二是技术的微创新。

l 然后,却在腋下露出一条缝隙来

l 然而,故事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小的转折。“创业之神”总是这样,它不按常理出牌,视过往的成功与经验为累赘,喜欢在极限的状态下挑战人们的意志力和想象力,它常常带着一丝戏谑的微笑堵住命运l 2013年5月,已经退休的刘成敏在他的北京寓所对我说:“腾讯在手机端的布局和投入比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要早,而且要早很多年。在当年,乔布斯的iPhone还在实验室里,很多人看到了智能手机的未来,可是谁也不知道它将以怎样的方式引爆。我们是被逼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l 腾讯在手机端的布局和投入比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要早,而且要早很多年。在当年,乔布斯的iPhone还在实验室里,很多人看到了智能手机的未来,可是谁也不知道它将以怎样的方式引爆。我们是被逼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l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化腾对腾讯的战略规划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

l 从股票挂牌的那一天起,腾讯就告别了青涩的少年期,它如同一个接受了“成人礼”的青年,将面对一个更为凶险和辽阔的人生。它的生命机能将发生变化,而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视之为成熟的敌人

l 未来5年,腾讯最大的挑战就是执行力。市场怎么样,大家都看得见,但不一定都拿得住。通过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组织结构保证压力的传导,通过严格考核和末位淘汰制留住好的人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