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
慢慢长大后,我十分厌恶各种节庆,诸如国庆节、中秋节,包括生日,近来新添了新年。平常的日子平常地过。但是到了节庆,人们欢欢喜喜时,会莫名激发我身体里的孤独因子,让它们跑到头脑中作恶,放大孤独感,让重视仪式感的我,感到焦虑不安。
我的应对策略,基本是积极投身工作,借此转移注意力。但一天忙碌下来,回到家后,情绪会迅速低落下来。
高中开始离家求学。当时,还没有高铁和动车。学校与家的距离,是六小时的火车。中秋三天假。要是回家,来回折腾12个小时,中间在家待一天。回家也不是,不回家也不是。妈妈心疼我坐车一路颠簸,总说“不要回来了,跟同学出去逛逛吧,光是车费就够你买很多好吃的了。”
但她不知道,那年的中秋,整栋宿舍楼都没几个人,我们寝室也只剩我一个。就连平时负责的宿管阿姨,因为人少,晚上都懒得查房。我站在阳台上,望着月亮。莫名觉得内心凄凉。想着,要是此时再配上个泡面,放个《二泉映月》,那就更加应景了。
不记得有多少个中秋没有在家里过了。这两年,升级到连春节都回不了家。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孤独感与人类基因的社会性格格不入,但讽刺的是现代社会如此文明,却制造了更大程度、更大规模的孤独。地铁上,大家百无聊赖,惯性地掏出手机,偶尔抬头,也只是看是否到了站点;微信群里,大家一言不合就斗图,表情包一大堆,但现实生活中,别说表情,就连眼神交流都会避免。
但今年的国庆和中秋,好像有那么一点不同。
因缘巧合,在Facebook上,我把10月2日设置成生日,以此纪念我第一次到纽村的日子。照例是上班,回家,洗漱,熄灯,10:20分躺在床上。突然门打开了。室友们走了进来,唱着生日快乐歌,在巧克力上点着蜡烛,大声说道;“生日快乐!”
我从床上一跃而起,笑得合不拢嘴,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在他们的起哄声中,我赶紧许了心愿,吹灭了蜡烛。然后才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当时我在Facebook上胡乱填的。”
他们一脸懵逼,然后发出一阵爆笑。“那算是给你提前过生日了,下次可没有礼物收了噢。”我说,“好好好,就当提前过了。”
看着最喜欢的巧克力,突然觉得,心都融化了。
10月4日,中秋。一个普通的月饼,在皇后镇也要卖到25块。本以为今年又要与月饼无缘,没想到,居然吃了个够。朋友对美食的热情超过我的想象。什么灌汤包、月饼、粽子都不在话下。
“馅儿要19克,皮儿15克,要十分精确。”
“来,把这个肉剁了”
“嗯,可以擀面皮了”
“你看,这就是我的模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我瞄了一眼,发现是两个叠在一起的塑料杯……
刀剁在菜板上的嗒嗒声,水在灶上的咕噜声,来回在厨房忙碌的脚步声,加上鲜美多汁的灌汤包和香甜的月饼,拼凑出了这个热闹的中秋节。
昨晚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原来我不是讨厌过节,我讨厌的是一个人过节。朋友知道我的心性,硬是拉着我热热闹闹地过了一个节。有朋友在身边的感觉真好。
愿,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与你捻熄灯,有人共你书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