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我的父亲------读刘醒龙的《天行者》有感
记得那是放暑假的第一天,我一次买了四本书: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刘醒龙的《天行者》。此前,我并不熟悉刘醒龙,这次我也是最后才读他的《天行者》,但我一口气读完了,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文中描写的民办教师的生活与梦想、痛苦与欢乐,我感同身受,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位民办教师。我觉的这本书就是一幅民办教师群像图,真实的再现了七、八十年代民办教师的生存状态。读这本书,我的感触比前三本多得多,因为它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想起儿时与父亲相处的很多往事;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父亲很高很瘦。他是一个直到1994年才转正的农村民办教师,同时也干着农民的活。我有三个姑姑,四个叔叔,父亲是家里读书最多的人,是爷爷的骄傲,家里的主心骨,过早地承担了一部份属于父辈的责任,无赖地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在人前,父亲很少笑,显得很有权威,其实是承受了太多生活的艰辛与压力;在儿女或学生面前,父亲有过很美的笑容,他是一个率真、柔情、拥有浪漫情怀的男人。他曾经一个人凌晨3点起床去县里用独轮车拉回一车煤炭,让学生们一到学校就有火烤,即使下雨下雪淋湿了衣服也不怕。他弯腰弓背推独轮车的形象至今留存在我脑海里。
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里,他竟然能够坚持每星期为我们做一桌可口的饭菜。他常去坝里摸鱼、在田里挖泥鳅,为的是让我们常能吃到荤菜,补充营养。他能将茄子切成很多形状,炒出许多花样。他时常站在灶台边十分专注、十分耐心地炒每一道菜…….我结婚时,父亲对我说了三句话:“一、要孝敬老人。二、永远不要伸手向男人要钱,除非他主动给你。三、永远不要放弃学习。”当年,我并不是很理解,觉得父亲总是怪怪的。现在我是多么感激他呀,简单朴素的几句话,使我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乃至整个人生中一直都活得有尊严,使我懂得不断完善自我,永远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让我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女人。
父亲去世前三个星期还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还在办公室内批改作业……谁能想到,就在退休的前半年,他因肝癌晚期永远倒下了。他的一生是平凡的,朴实的,就像文中的孙四海、邓有米,默默苦行,艰苦生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我的父亲一共有三个孩子,他每得到一个孩子就会栽一棵树,生我的时候栽的是一棵银杏树......如今,乡下,老家的院子里有三棵很美丽、很经典的树,而且价值不菲。每每回乡下,望着那棵枝叶婆娑、果实累累、银光闪烁的银杏树,我时常会沉浸在一种对父亲深深地缅怀之中,许多当年不经意的细节,如今历历在目......父爱如山啊,是那样日久弥新,绵远悠长......
当我读懂父亲,真切地感悟到父亲那份深沉的爱时,我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父亲临走前对母亲说:“对不起,不能再陪你了!”拉着我的手说:“女儿,你长大了,要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呀!”眼角分明有泪。这是我第一次感悟到父亲原来如此柔情。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物质上不会像前辈那样贫乏,生活也不会那样艰辛。但是,精神上,我们是否还拥有那份质朴,那种敬业,那种对学生纯粹的爱呢?许多时候,我们会忽略身边的人心理的需求,我们是否可以放慢脚步,静静地陪伴,耐心地去读懂他们呢?这是我在失去父亲之后才懂得的,也是我心中永远的愧疚,因为在父亲生前我把他连同他的爱都忽略了。等我明白时,已经晚了,永远没有机会了。
掩卷提笔,谨以此文献给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以及像我的父亲那样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一辈人民教师。也以此文勉励我自己:永远做一个质朴的纯粹的人民教师,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永远带给人们美好善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