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共赏优秀文章集合读书

冷战的演进(二)

2022-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似是故人来23

互相摧毁!摧毁!再摧毁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开始宣扬要执行一种“更可取的军事技术发展方向”。通过削减常规力量的军事开支,苏联开始在核力量的建设方面发力。1956年,远程战略轰炸机Tu-95开始批量生产,1957年,SS-6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成功,1960年,658型战略核潜艇服役。时至今日,潜射弹道导弹依旧是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苏联基本建立了包含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在内的三位一体化核打击体系。虽然在核弹头的绝对数量上和美国还保持着一定差距,但是已经能够威胁到美国本土了。

然而核竞赛没有因为进入核均势而趋于平缓,反而进一步加剧。即使双方已经拥有了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器之后,竞赛依然没有停止。

双方都意识到在理论上,先发制人的一方可以通过一次完美的核偷袭瓦解对方的核反击能力。所以为了应对敌人可能的核偷袭,双方进一步扩充自己的核武库,用数量和多样化的配属确保在遭到对方核偷袭后依然可以摧毁对方,这种遭遇突袭后依然可以还击的能力被称为二次核打击能力。双方都开始着迷一般地追逐这种能力,而随着各自核武器数量的增长,导致双方为了确保自己的二次核打击能力而不得不持续这种无止境的攀比。

这种背景下,为了将经费集中到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上,苏联方面减小了常备军力的投入。在60年,苏联将常备部队数量削减了近一半,大量军队被撤编。各个兵种中,影响最大的是炮兵部队,裁军中超过2/3的集团军属炮兵军和炮兵师遭到裁撤,师级火力支援仅剩下36门122毫米榴弹炮,团级甚至只有120毫米迫击炮。

北约方面则重新武装了西德,一举获得了9个西德师近40万人的加强。但是由于西德开始在前线防御上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北约不能再把欧洲防御战略建立在彻底摧毁西德的基础上。为了激发西德士兵的战斗热情,也显示北约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盟友的决心,北约不得不将在中欧的防线前移,从德国西部边境移动到了德国中部。表面上的兵力加强却带来了防线的前移,不仅使得自己用来缓冲华约冲击的缓冲区大大减小,还相当于华约部队所需要的突袭距离也缩短了一半。

美苏双方不约而同地突然发现自己的常规力量竟然“不够”了。

而此时技术的发展使得核武器在小型化和广泛化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是他们都将主意打到了核武器头上,通过大量装备战术核武器的方法,来增强部队的火力。于是冷战中最疯狂的一幕开始了,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各种稀奇古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型核武器的研发都来自于该时期。他们包括:杀伤半径超过射程的核火箭,杀伤半径超过遥控引爆距离的核地雷,可以发射核炮弹的原子炮,甚至还有核手雷的构想。直到竭尽全力的武器专家把铀的临界质量缩小到15公斤,发现还是没有正常人类可以扔出这玩意的辐射范围时才作罢。

在双方不断突破脑洞的同时,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和权限要求也不断降低。一枚10万吨级的核武器的使用可能需要国家首脑的批准,但是为了一枚500吨级核炮弹的使用而打电话给白宫,就显得小题大做了。各个级别的小当量核武器的使用权限被分配给战区的不同指挥官。

在这个基础上,北约新的防御战略被称为“绊线防御战略”。一条又一条所谓的核绊线从两德边境开始布设,不同的核攻击计划如同挂在这些绊线上的诡雷一般。只要华约突破某一条绊线,则有相应的核反击如期而至。同时,华约大规模裁军也使得华约的持续攻势越来越依赖后续从国内开来的第二、第三梯队的部队接续。因此使用各种战术核武器摧毁东欧地区的物资调度中心和集结区也是北约战术核武器的重要任务。

华约方面为了解决己方压制火力不足,突破能力下降的问题,提出了核突破理论。在战争爆发后,用大量战术核武器在北约的防线上砸出一个突破口,然后乘坐拥有三防设备的机械化部队快速通过,向纵深进攻。

高度紧绷的神经,一旦开战就毫不犹豫的动用各型核武器,这使得这个年代随时随地可能由于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而让人类这个物种画上休止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