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海观澜》档案16章:欣赏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犹如一袭被墨色晕染的轻纱,悠悠地铺展在天地之间。在东坡之上,苏轼于这夜幕的怀抱里,沉醉于一场酣畅淋漓的夜饮。“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开篇之语,质朴平实却又饱含深意,好似一位老友在耳边轻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他一杯又一杯,酒意缱绻,在清醒与沉醉之间徘徊。醒而复醉,究竟是那佳酿太过醇厚诱人,还是他心底藏着诸多难以排遣的愁绪?或许,是仕途的跌宕起伏,让他在这杯盏之中寻求短暂的慰藉;又或许,是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促使他借酒来麻痹自己。“仿佛”一词,更是绝妙,将他醉眼惺忪、时空恍惚之感描绘得入木三分,朦胧间,他带着几分醉意,脚步踉跄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那摇摇晃晃的身影,被如水的月光温柔地拉长,恰似一幅意蕴悠长的剪影画。
待他回到家门,听到的却是家童震耳欲聋的鼾声,声声入耳,仿佛是夜的另一种奏鸣。他抬手敲门,一下,两下,却无人回应。换作旁人,此刻怕是早已怒火中烧,可苏轼却只是静静地“倚杖听江声”。他身形微微倾斜,稳稳地倚靠着手中的拐杖,将全部的心神都倾注于耳畔那滔滔不绝的江水之声。那江水,不知疲倦地奔腾着,日日夜夜,岁岁年年,它见证了无数的繁华与落寞,承载了千年的兴衰荣辱。苏轼伫立在江边,侧耳倾听,在这江声的轻抚下,他的内心渐渐平静,思绪却飘向了远方。他或许忆起了自己曾经的意气风发,那些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的日子;也或许想到了如今的落魄流离,被贬黄州的种种艰难。但在这江声之中,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他仿佛与这江水、这天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在这静谧的夜晚,苏轼发出了一声沉重而又无奈的叹息。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被功名利禄所羁绊,被人情世故所束缚,整日忙忙碌碌,身心俱疲。苏轼一生辗转多地,仕途坎坷,他对这种身不由己的无奈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他渴望挣脱这世俗的枷锁,放下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忙碌的日子。“营营”二字,恰似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世人追名逐利时的忙碌与空虚,也饱含着苏轼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与唾弃。这两句词,不仅仅是苏轼个人的心声吐露,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寻,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直击我们的心灵深处,引发强烈的共鸣。
最终,在这江声与月色的交织里,苏轼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向往着驾着一叶轻盈的扁舟,缓缓消逝在那浩渺无垠的江海之中,将自己的余生毫无保留地托付给这苍茫的自然。江海,是自由的象征,是超脱的彼岸。在那里,他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与清风为侣,与明月作伴,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何等豁达、何等豪迈的人生抉择!这两句词,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瞬间点亮了整首词的意境,将苏轼的情感推向了巅峰,也让我们得以窥探到他那不羁的灵魂和对自由的炽热追求。
苏轼的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宛如一首空灵悠远的古曲,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他的情感与哲思;又似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每一抹笔墨都勾勒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