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乡土,割不断的乡情
2018年业已飞逝过半,昨天读到一篇关于故乡山东的新闻,偶然感慨竟有尽3年没有回山东老家。近几年,每到春节,总是接爸妈到南方过年,一来中国的春运主要动向是逆候鸟而动,春运的主流向是年前的自南向北,年后的自北向南。春运车票对于无力承担机票的吃瓜群众一组,简直堪比福彩的头等大奖。二来南方的冬天不太冷,对于久居南方的我和爱人,自然不愿长途跋涉回老家挨冻,还可以让父母来南方避寒,一举两得。于是对于老家的概念越来愈模糊,似乎记忆只停留在高中毕业的时间点上(2005年)。
如果时间回到04-05年,那时候的山东的GDP坐二望一,那时候的鲁能泰山挟中超杯,足协杯和联赛冠军于一身。当然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为什么不进反退,为什么追赶别人的脚步越来越远,被别人被追赶的脚步却越来越进(居然快被河南赶超~当然这里没有半点瞧不起河南的意思)。
提起山东,首先应该是礼仪和忠厚,孔孟之乡,克己复礼;梁山好汉,义薄云天。不过这应该都属于历史和过去。翻看近十年的新闻报导,好客山东的形象已经被“青岛大虾”“于欢辱母案”堪称现实版盲井的“鲁荣渔2682号惨案”,一点一点的吞噬着千百年来祖辈给我们树立的良好形象。于是“做人不能太山东”竟成了网络热词。
而就在七月份,毒疫苗事件又一次将大山东火了一把,28万毒疫苗,25万被山东包圆。这简直太仗义了。
十年了,经济没上去,绯闻却一刻不少。
由于生活在深圳,感触于这共和国最具活力的前滩阵地,无论从民间的包容度,还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的确不可与我的大山东同日而语(想当年08年,在济南读书,因为暑假要在学校复习功课备考研究生,所以需要办理济南的暂住证,派出所就在学校附近,但是我接连3天去办理,都是每次只回复一个问题说不合格,然后重新准备办理资料,一个在校大学生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动荡,然后就反反复复就为了一张暂居30天的暂住证浪费了5天时间)
每每回老家过年,老家人最爱讨论的就是谁家孩子考了公务员,谁家女儿嫁了公务员,官本位的思想深植于骨髓基因之中。
但是又能怎么样,既然生为山东人,还是希望他能越来越好。正如现任刘家义书记说的:曾经我们“百年圣贤几登临,天下名士看山东”,可现在独角兽的创新企业没有一个诞生在齐鲁大地;曾经我们的先人开创了“闯关东”精神,传唱着新时代“沂蒙颂”,用小米煎饼和人力车,推出了淮海战争的胜利;好山好水造就了山东人“忠厚诚信、勤劳智慧、勇敢朴实”的精神气质,深厚的文化积淀涵养了山东人特有的心性品格。山东人守信守诺,言而有信、有诺必践,“鸡黍之约”的佳话流传至今,在权威媒体公布的中国诚信指数中,山东位居全国前列。山东人重情重义,厚道豪爽、知恩感恩,“管鲍之交”的故事传为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