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走,跟我走。”花衣魔笛手正向你招手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满喜喜

花衣魔笛手(德文:Rattenfänger von Hameln,又译为彩衣吹笛人、哈默尔恩的吹笛手) ,是一个源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最有名的版本收在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Deutsche Sagen)中,名为《哈默尔恩的孩子》(Die Kinder zu Hameln)。

除格林兄弟外,德国小说家歌德与英国诗人罗伯特•布朗宁也借用过这一题材进行创作。

由于版本很多,我整合了主要情节,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传说,在德国普鲁士的哈默尔恩,曾经鼠灾泛滥,死伤极多,居民们束手无策。

后来,出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魔笛手,身穿红黄相间的及地长袍,自称他能铲除老鼠,不过需要报酬。

村长答应给他丰厚的财宝作为答谢,于是魔笛手便吹起神奇的笛子,人们看到魔笛手走在前面,老鼠们纷纷聚集起来,自觉跟在他后面,魔笛手越走越偏,终于踏上了悬崖峭壁,他面朝大海,站住不动,而老鼠们却对前方的汹涌海浪视而不见,伴随着魔笛美妙的旋律,无数老鼠径直跌落悬崖,葬身大海。

鼠患已除。但见利忘义的村长却没有兑现承诺,拒绝付给魔笛手酬劳。

魔笛手一言不发的离开了哈默尔恩。

第二年的6月26日,他再次现身,又吹响魔笛.而笛声这次引走的竟是村里的儿童,130个孩子载歌载舞,跟随魔笛手到附近的科珀尔贝里山上,那里有一个山洞,像是张开的巨口,将那些儿童统统吞噬,从此无影无踪。

这则故事也有不同版本的结局,有说村民们最终支付了花衣魔笛手应得的聘金,孩子们安全的回到了村里;也有说,是一哑一瞎两名儿童回到了村庄,然而其他儿童再也不见下落了。

关于故事的真相,人们也有诸多猜测,最可信的两种是拐卖说和瘟疫说。

拐卖说认为,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诱拐(或抢夺)儿童案件,只是规模比较大,无论孩子是被抓去当童子军还是当奴隶苦工,总之是被人弄走加以利用了。

瘟疫说结合了欧洲黑死病的史实,认为魔笛手是瘟疫的化身,因为黑死病与鼠疫关系紧密,所以老鼠就是鼠疫的象征,老鼠大量死亡,正是鼠疫爆发的征兆,所以后来孩子们都死了,是瘟疫带走了他们的性命。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欲望人心的悲剧故事,魔笛手一开始因为贪欲帮助村民,而村长因为贪欲破坏了两人的口头契约,魔笛手恼羞成怒,出于被愚弄的恨意,断送了村民们的未来(孩子),魔笛手竹篮打水一场空,村民们也自食恶果,最无辜的是那130个孩子。

生活中也是如此,当孩子被残忍的伤害折磨,魔笛手就会带走孩子的快乐,在孩子的心上扎一根拔不掉的毒刺,隐隐作痛,发作起来又会要命。

如今,“花衣魔笛手”的故事,早已成为哈默尔恩城重要的人文资源。

在美丽的老城区里,随时都能遇见带有插着羽毛的彩帽,穿着五彩缤纷服装的男子,在街头巷尾串行以招揽游客。一年一度的6月26日这个灾难纪念日,反成了哈摩尔恩城的盛大旅游节日。从5月中旬到9月中旬的每周日的12点整,露天剧场都要进行“彩衣笛手”童话剧的演出,供游客免费观赏。

城中的布根罗森街,据说就是儿童失踪的地方,墙壁上仍刻有儿童失踪的碑文。到今日仍保有禁止在该街跳舞嬉闹的传统。街道两边到处都是老鼠和捕鼠人纪念品。独一无二的捕鼠人博物馆、老鼠市场等,为哈默尔恩增添了「鼠城」的味道。

在现今的西语语境下,pied piper(花衣魔笛手)也逐渐演变为了一个常见的政治明喻,因为一提起pied piper,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数百只没有头脑、愚笨无知的老鼠跟在魔笛手后面,走向死亡。于是它就被用来指代那些在竞选时做出承诺,却并未在任期内努力实现,只是用谎言换取选票的政客,他们只擅长开空头支票,除此以外,一无所长。

这一概念其实是在暗示你,如果盲目地跟随、支持这样的政治人物,也就会和传说中的老鼠一样,终究自寻死路。

作为一个著名且深入人心的童话故事,虽然它细思恐极,但总算是流传广泛,产生过难以计量的衍生品,我这里稍作一提,就不详举了。

首先是三部电影:

1972年出品,基本忠实了原著,画风清新。 日本电影《哈默尔恩的孩子》,导演借魔笛手的概念,讲了一个温柔感人的故事。

在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村庄。村中的小学内,孩子们欢快的呼声仿佛就在昨天,然而如今这里却再也看不到一个小天使的身影。人口老龄化让村子变得暮气沉沉。前校长打理着早已关闭的旧校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恋恋不舍,而校舍终将迎来拆除的命运。那些快乐的孩子们都去哪了,他们仿佛被哈梅尔(时间)的笛子带走,只留给老人们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韩国电影《客人》

以朝鲜战争结束后的时期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位流浪乐师和他的儿子一起来到一个偏僻山庄以后,发现了被笼罩在恐怖之中的村子里的秘密,以及与村长和村民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本片是由柳承龙大叔主演,他主演过《7号房的礼物》。

还有一个得其形不得其意的游戏,《寓言传奇:黑暗吹笛人》

下面我国出版的童话书:

故事结局因为要考虑受众,被“恰当”的美化了

当然,“花衣魔笛手”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上列作品,还有相当多以它为底本创作的新故事,只要你读过魔笛手,那你就能很容易在这些新故事里发现它的影子。

我小时候看过一篇中国童话,早已记不清名字和作者,一样是因为欲望招致了毁灭,是说有一个平静的小镇,在某天突然到访了一位魔术师,他拥有一个可以实现愿望的皮箱子,想要钱的在里面寻到金山,想要权力的在里面成为国王,想要美女的在里面妻妾成群,小镇里的人一个接一个钻进了皮箱子中,再也没有出来,迷失在了自己的欲望中,只剩下一个无欲无求的傻子和魔术师面面相觑。

魔术师问傻子:“你就没什么想要的吗?”

傻子呵呵一笑:“我只想每天开开心心的,但我已经得到了不是吗?”

魔术师无言以对,蹲在地上,像卷地毯一样,将这座小镇卷起来,也塞进了皮箱子里,整座镇子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

巨大空旷中,只剩下了一个坐在原地傻笑的傻子。

小时候我读完这个故事,只是心惊,为什么他们可以抛弃家人生活在箱子里,是被魔法蛊惑了吗?

后来想通了,我真傻,他们的亲人,后来也钻进了箱子啊,大家都在箱子里,整整齐齐,死也是死在一起的。

有些读者认为,故事结局并未交待孩子们的死活,或许魔笛手带走孩子,是为了让他们离开背信弃义的村子,因为丧失道德的人不配教育孩子。

我们没必要在童话里较真,可是现实世界经常比童话更魔幻,当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到底又该不该较真呢?

这可真是个难解的问题啊,不说了,我回家修硬盘去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