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2020-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泊舟207

                               炉火与书声

        1988年9月,我成了县城中心小学的一年级学生。

         新生入学没多久,班主任姜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天安排一组值日生,打扫教室卫生。由于当年还没有集中供热,值日生需轮流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炉子,以保证寒冬里的教室温度适宜。

        把炉火点燃,让一年级的孩子靠一己之力显然勉为其难,家长们于是也来到学校帮忙。有一日,轮到我生炉子,父亲早已做好了准备。

       清晨六点多,天刚蒙蒙亮,他来到屋前与仓房组成的小院内,风吹过来,仓房的铁皮房顶发出“吱吱”声。父亲戴一副白色的棉质手套,左手立起一块粗木头,右手紧握着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看上去斧头比我年龄还大。“砰、砰、砰”,几斧头劈下去,粗木头变成了几个规则的细长条躺在冰凉的砖地上,露出深黄、浅黄的木头芯。

        “爸爸,你歇一会儿,我也想砍几下!”看着父亲的劳动成果,我也跃跃欲试。父亲毫不犹豫地拒绝我的提议,“不行,你还小,使不好这个劲再剁到手上可麻烦了。”“不,我就要试一……”话音未落,“当啷”一声,斧头和斧柄竟分家了,吓得我连忙后退几步。“看看,多危险,你能劈好吗?”父亲说完,把斧头凹槽一面朝上,放进斧柄,用力怼下去。

        转眼的功夫,引火的木柴劈出了一小麻袋。父亲把木柴装成一小包捆起来,然后驮着我骑上自行车去学校。

        进入教室后,父亲先打开几扇窗户,以便引火时烟能放出教室。火炉在班级的中间位置,我的座位就在火炉旁。我放下书包,抢先拿起炉钩子,勾起火炉上的铁圈,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张报纸,拿起火柴就要点。父亲忍不住笑出声地说:“儿子,别着急,爸爸引火,等你到了三年级往上,这些事都能自己完成了。你去帮爸爸铲两锹煤块来。”

       我只好转身去教室角落里的煤堆,一锹铲下去,有点沉,用力抬起后,倒进旁边装煤的土筐里。装好半筐煤,我双手拎着筐摇摇晃晃地走到炉子旁,这时他已经把炉火引起来了。“小伙子,力气不错嘛!”父亲夸赞了我一番。由于木块劈得整齐且大小适中,火烧得很旺,然后父亲铲起半锹煤倒进火炉,火势变小了。一会儿功夫,又欢快地着了起来,火舌试图从炉盖的眼里钻出来。这时父亲把铁锹递给我,“你接着填煤,慢慢地我都交给你。”

        抬头向窗外看,阳光照进了操场,教室里也暖和了起来。当炉光和阳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父亲悄然离开了。

         三十年后回想起引炉子的这一幕,我才领悟到:燃烧的火炉,不仅仅是给教室带来了温暖,也在点燃父亲对我默默的期望。校园内每个教室朗朗书声中,又有都少个父亲在燃起每个孩子的前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