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那些走街串巷的人(1)
小时候有很多走街串巷的货郎,那是小时最鲜明的记忆,往往和好吃的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就是这些货郎串起了我的童年。现在虽仍存在,但少了很多,而且也不再是真正的走街串巷,只是来批发的,在一处热闹的地方卸下货就不再动了。小时的货郎真是每条犄角旮旯都要转到的。先是肩挑或平板车,后来就是自行车。一辆自行车能装那么多东西,实在让人吃惊。
夏天多是卖冰棍儿的。骑着自行车吆喝,车后座上驮着一个大木箱,蒙着厚厚的棉被。小时一直不解,大夏天给冰棍儿蒙那么厚的被子不会马上就化成水了吗?人在夏天是尽可能少穿,小孩子甚至是光身子跑,冬天才捂被子,冰棍儿也一样的啊。这件事很多很多年以后才弄明白。卖冰棍儿的吆喝一起,马上引来一大群小孩跟在后面,待他停下,孩子们就纷纷跑去缠家长,总能得逞。家长也乐意,一毛钱一根,能哄孩子高兴上好半天。冰棍儿大多是橙黄的,有点桔子味儿。后来有了雪糕,白色的,奶味很重。再后来,种类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奇怪。吃完,冰棍儿棒子还能舔半天,最后收集起来还能做游戏。
卖西瓜的则是推着平板车。拉一车西瓜在村里叫卖,遇到人就停下来,很快传开来,附近人家都来了。待这附近都买过了,他及推着车再往前走,等到有人叫喊就又停下来,再卖一圈,再继续向前。几个村子转下来,一车西瓜就出清了。根本不是现在这样,一车西瓜过来,天天就在那一个地方蹲着,完全成了固定摊位。那时西瓜很多都是用粮食换的,一斤西瓜换几斤粮食,都有规矩。村里人基本是把最后从地里捡来的或是长成不太好的粮食,收拾出来,专门用来换东西。
每天早上总有吆喝卖豆腐的,骑着自行车沿村子叫卖。豆腐也是换的,用黄豆,一斤换一斤(记忆中好像是这样)。小时很不解,一换一他不亏了吗。爸说豆腐大部分是水,磨豆腐后的豆饼也能卖钱,一斤豆子能出好几斤豆腐。姑且是这样吧。豆皮就不是一换一。有时还有豆腐脑,但很少,基本上没走几家就卖完了,难得能吃上一回。夏天傍晚还有卖凉皮凉粉的,因为全家都不喜欢吃,所以就不怎么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