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也谈“八王之乱”

2023-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子风1991

自从司马懿得势后,曹魏王朝大权旁落。后历经司马师、司马昭,至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至此,曹魏王朝覆灭,司马家族站在了封建权力的顶端。

按说晋武帝司马炎也算得上一代枭雄。登基称帝后,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出现了历时十年之久的经济繁荣时期,史称“太康之治”。但窃位取得终究名不正言不顺,作为西晋创始人的司马炎,深知世家大族对于宗室王权的巨大影响,于是乎“汲取教训”推行分封制,按照大、次、小三等级分别封授了二十七个同姓王,希望以此来稳固司马家族政权。

然而,分封制固然有其优点,这一点在司马炎在位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君王权威四海,诸王皆心悦臣服,一旦君王软弱无能,在至高至上的皇权诱惑下,必然引发诸王暗潮汹涌。历时总是如此相似,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也难逃“八王之乱”。当司马炎放弃废储,将皇位传给太子司马衷的时候,结局已经注定。

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由于本性柔弱,能力不足,根本无法掌控王权。于是乎,先有杨骏专权,后有皇后贾南风干政,继而挑拨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内斗,皇后贾南风成为了最后的“黄雀”,成功掌权。但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对于朝政大权有这天然的欲望,于是乎,赵王司马伦忽悠贾南风陷害并最终杀害太子司马遹后,以之为借口又干掉了贾南风,并且自立为王。期间,又历经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至此八王集齐,而东海王司马越成为了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八王之乱里没有人是笑着的,它对于国家政权的破坏、经济社会的祸乱影响巨大,在直接加速西晋灭亡的同时,对于普通百姓的生存更是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这之中,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教训深刻:

1.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打破。按理来说,作为西晋统治者,无论是皇帝还是王爷,他们对于司马家族的利益有着天然的维护意识,这是他们核心利益之所在,这也是司马炎分封诸王的初衷——形成天然维护王权的屏障。但也正因为如此,在利益分配等驱使下,内乱四起,司马家族政权破裂。

2.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在八王之乱前后16年里,先后经历了杨骏、贾南风、司马伦、司马乂等掌权者,但能力的不足,权威的不够,德行的差距,导致每一个掌权者都先后被推翻,即使期间长沙王司马乂全力维系,最终也难逃厄运。

3.选人不当祸患无穷。晋武帝司马炎还是有统治才能的,但却犯了两条选人用人的大错:一是选择太子继位,而没有废储另立。让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坐在群狼环伺的宝座上,就如同让一个小孩抱着一大箱黄金珠宝走在大街上,动乱必生。二是为软弱无能的太子选了贾南风为太子妃。丑人多作怪,用在贾南风身上再合适不过。《晋书》中提到贾南风“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天性嫉妒诡诈,太子遇到这样的发妻可算是彻底被拿捏,毫无招架之力,于是乎在她的一番操作下,引发了之后的八王之乱。

4.因果循环天道轮回。俗话说,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人的善行和恶性,都会因为因果的轮回而得到相应的果报,善行得善果,恶行得恶果,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从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觊觎,以致后续曹氏宗族血染政坛,权力易主,司马懿开始独享曹魏大权开始,因果的种子便已经种下,从此埋下了杀戮的基因。此后兄弟相争、骨肉相残,最后被一位出身寒族的勇士刘裕推翻,全族被灭,曾经煊赫一时的司马家族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