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感冒有过的“较量”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只作为自己应付感冒的一点经历,并不是向大家普及所谓治疗感冒的“方法”。请各位读者予以正确理解。谢谢!!
感冒让人太难受了!
其实,就我现在的身体状态,总体上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在今年和去年之前的十多年里,甚至都很少感冒。也不知道这两年是怎么的了,稍不留神就感冒了。
前些年里,即便是感冒了,也不会超过24小时,更有甚者,在几个小时内就好了——记得那是在2006年秋天,我在丰矿电视台筹建广告部的时候,工作太忙,没能好好休息,出门在外的居住条件也不很好。秋风刮起来,租住的房子窗户漏风,晚上加班写方案时,不知不觉地就鼻涕水哗哗往下流,这像是忘关水龙头了呀!桌上新开的一包抽纸,半小时就被我抽掉了大半。“不能再这样了!”我对自己说的同时,停下手头的工作,赶紧用“热得快”烧了一桶水,先是洗个了澡,紧接着又用很烫的水泡脚泡了20几分钟,然后钻进被窝睡了一觉,醒来后,鼻子通了,感冒就这样好了!这就是十几年前的我。
现在这两年真是上年纪了吗?(我对自己年龄的逐年递进相当敏感和在意,这事容我以后再另文述说。)
眼下这次感冒来得令我猝不及防,还没有感觉到天气变冷就先鼻塞了,紧接着就是咳嗽、流鼻涕……哎呀!这个难受!谁感冒谁知道。前三没有时间去弄啥祛寒药饮,我又是一个很不愿意往医院、药店跑的人。昨天(11月25日)终于有空在家,于是上菜市场买了些我想用来炮制“治疗”感冒的“汤药”材料:花椒、香菜、生姜、香葱……反正是买齐了能用得上的、那些在书本上记载过能够祛寒的蔬菜、调料(这些东西,不用于治感冒时,是蔬菜、是菜肴的调料),回到家就开始按部就班地倒腾起来了。
在这里,我有必要逐一说说所用的这几种材料的“药用”原理。
香菜:起表出体外又可开胃消郁还可止痛解毒,《本草纲目》称“芫荽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

生姜没有削皮前为凉性,削皮后为温热性,但总的来说它属于热性食物。生姜主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花椒用作中药,有温中行气、逐寒、止痛、杀虫等功效。
《本经》记载:花椒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纲目》有云:花椒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香葱:解热,祛痰。
葱的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有刺激身体汗腺,达到发汗散热之作用。抗菌,抗病毒。

橘子皮:治风寒感冒时用鲜橘皮、生姜片,加红糖适量煎水喝,可治疗风寒、感冒、呕吐、咳嗽。

以上几种食材,放在平时,充其量只会用来给菜肴调味的,并且这其中有几样食材会令部分人生厌。比如:香菜,很多人不喜欢它的味道,感觉难以下咽。
我是从1999年8月在上海第一次吃到香菜的那一次起,就没有讨厌过它,并且很是喜欢它的味道;再有就是花椒,这种入口就会让你舌头麻麻的东东,如果你不是四川、重庆人,要么是真喜欢,要么是那种想吃却又没胆,但又跃跃欲试地想尝尝花椒到底是啥味儿的……我从吃上花椒到喜欢吃花椒的时间并不长,和喜欢上香菜一样,从一开始就不排斥它,再到后来就喜欢它,并且有时生嚼花椒来通气、驱寒。这样看来,我也算得上一个非正常人类品种了!^_^
昨晚做的那一碗热汤面,我管它叫【祛寒面】,之所以给定义这个名字,也正是因为这里面的几种食材,同时又是药材,在通气、驱寒方面有显著功效。
唯独橘子皮,我用的是晒干了的。小时候在老家时,我们那儿的小孩感冒了,大人们都会给孩子煮上一碗下足辣椒、葱头的面条。对感冒严重的孩子煮这样的热汤时,会随手在自家种的橘子树上撸几橘树叶,洗净了下到面条里,橘叶和橘皮的功效等同,“药效”方面可能还会强于橘皮。
葱头一定是不去根须的,洗净后葱头连同根须一起下锅。在新余,吃过香葱根须的人应该很少,但吃过热油浇大蒜根须的人不会是少数吧——这是一道极其味美的凉拌菜。
这次我买的香葱没有多少根须。这又让我联想到本人的年龄及年龄递增衍生出来的生理特征了——头上毛发也稀稀疏疏了。买棵葱竟然也是稀稀拉拉的没几根根须的,这叫啥?应景吗?我勒个去……
尽管我们有各种方法可以去对付天寒地冻所带来的不适,尤其是因风寒感冒带来的不适。但是,平日里注意防寒保暖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像我这样已经年岁不小的人。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严冬里,我希望所有朋友:有衣暖身,有人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