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华杉解读《资治通鉴》

华杉版资治通鉴【112】帝王之道,不能冒险,一定是出于万全之策

2018-05-23  本文已影响622人  华杉2009

3、

将城阳王刘喜改封为淮南王。

4、

匈奴入寇狄道。

当时匈奴经常成为边患,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上书言兵事,说:“兵法说:‘只有战无不胜的将领,没有战无不胜的人民。’如此看来,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谨慎选择。

“臣又听说:在战场上交锋,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一是得地形之利,二是士卒训练精熟,三是兵器锐利。兵法说,步兵、战车、弓弩、长戟、长枪短茅、剑盾,各有用武之地,在合适的地形上,才能发挥威力。地形不合适,可能十个打不过敌人一个。部队平时训练不够;战士没有养成服从命令的风纪;平常生活作风散漫;集合或行军,不能整齐一致;冲锋上前,不能及时赶上;撤退向后,不能整齐有序;前锋被攻击,后队就已经瓦解,军中击鼓前进、鸣金收兵的号令,对他们来说完全失效。这就是平时没有严格训练的缘故,这样的军队,一百人也打不过敌人十人。兵器不锋利,就跟空手没兵器一样;盔甲不坚固紧密,就跟光膀子上阵一样;弩箭不能射远,就跟短兵器一样;射箭不能射中,就跟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不能造成杀伤,就跟没有箭头一样;这都是将领不注意检查兵器质量带来的祸患,带着这样劣质武器装备的军队,五个也打不过敌人一个。所以,兵法说:‘器械不锐利,那是把士卒送给敌人;士卒不可用,那是把将军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军事,那是把君主送给敌人;君主不选择良将,那是把国家送给敌人。’这四条,就是军事的关键。

“臣又听说:国家大小不同,强弱不同,地形险要还是平易的不同,面对的形势和战备方式,都不一样。放下身段,谦卑的侍奉强国,这是小国自处之道;联合小国以攻击大国,这是和敌国实力相当时采用的策略;而中国对付匈奴的形势和策略呢,就是以蛮夷攻蛮夷。如今匈奴的地形和士卒的技艺,都和中国不同。上山下坡,出入溪涧之间,中国的马不如匈奴的马;险道危径,一边纵马奔驰,一边射箭杀敌,中国的骑兵不如匈奴的骑兵;雨打风吹也不疲劳,饥渴交困也不在乎,中国人不如匈奴人;这些都是匈奴的强项。但是,如果到了平原地带,战车突袭,骑兵冲锋,那匈奴人就容易扰乱了。中国的劲弩、长戟,都可以远距离造成杀伤,匈奴的弓箭抵挡不了。中国士兵身披坚甲,手持利剑,长兵器、短兵器交叉配合,弓箭骑兵往来攻击,步兵列阵向前,这样的阵地会战,匈奴士卒就抵挡不了了。弓箭部队万箭齐发,射向同一目标,则匈奴的皮革铠甲和木质盾牌,就不能抵挡了。下马格斗,刀枪剑戟,贴身近战,那匈奴的士卒又不如中国了。这些都是中国的强项。如此看来,匈奴的强项有三项,中国的强项有五项;陛下在派出数十万军队去攻打他数万人,兵力上是以十击一,技术上又是以一当十了。

“虽然如此,兵,是凶器;战,是危事;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奥妙,则虽大必小,虽强必弱,大小强弱的转换,就在俯仰之间。用人的生命为筹码去争取胜利,一旦失败,人死不能复生,国亡不能复存,悔之晚矣。帝王之道,不能冒险,一定是出于万全之策。如今招降胡人、义渠部落、蛮夷之属来归化中国,他们的部众,也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习惯、技艺强项,都和匈奴相同。赐给他们坚甲、棉衣、劲弓、利箭,派出边郡的良将去统帅他们。良将能知道他们的习俗,能理解他们的心,用陛下贤明的法令来约束他们。这样,我们就有两支军队,在匈奴险阻地区,就用蛮夷外籍军团;到了平原部队,再用汉军主力。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再加上我们的人口和兵力优势,这就是万全之策。”

皇上非常欣赏晁错的报告,专门批示回复,表示对他的恩宠。

华杉版资治通鉴【112】帝王之道,不能冒险,一定是出于万全之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