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或将常态化,教育机构该如何应对?| 沙龙回顾
千盼万盼终于盼来了复工复课的6月,然而北京疫情的反扑导致北京、河北等地刚复课就被迫停课,这无疑于是当头一棒。
疫情反复无常,影响着各行各业,对教育行业来说,应该怎样应对疫情常态化带来的影响呢?
6月22日,伯索云学堂邀请四位行业大咖:江苏书人教育董事长崔恒兵、武汉明心教育董事长刘嘉、智来时代CEO邢炼、伯索云学堂CEO陈志飞与大家共同探讨“疫情或将常态化,教育机构该如何应对?”
嘉宾简介
崔恒兵:江苏书人教育董事长、南京书人实验学校理事长
刘嘉:武汉明心教育董事长、湖北省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首席教练
邢炼:智来时代创始人&CEO、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央党校民主党派领导干部进修班客座讲师
陈志飞:伯索云学堂创始人&CEO
核心问题探讨
本次沙龙一共涉及四个问题:
疫情常态化将意味着什么?长远来看的话,将会对机构未来的发展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具有什么样特质的机构,能够在这次疫情当中顺利的完成业务升级,并且能够在未来的教培市场当中生存的更好?整个教育市场未来的市场格局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如果疫情反复无常,机构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到机构度过这样一个难关?针对结合线上有没有比较见效的方法在暑期招生这个环节帮助到机构?
从校长、咨询服务商、技术提供商三个不同立场,谈谈如何看待OMO以及分享一下思路或者案例。
精彩干货分享
主持人:首先第一个问题关于我们的议题,如果疫情常态化,将意味着什么?长远来看的话,将会对机构未来的发展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请四位嘉宾来分享一下~
崔恒兵:我们总在想什么时候线下开课,总在想疫情什么时候过去,说实话大家都没有一个底气。就算真正复课了,家长会不会还是担心疫情再次爆发?所以对所有的教育机构校长来讲,我们现在要真正考虑疫情的常态化和我们机构未来做线上线下OMO整合的常态化。到现在的后疫情时期,我最大的感受是,家长孩子以及老师都适应了线上教学模式,这种变化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从我们教育机构来讲,未来我们所有的线下教育机构一定是两手或者三手准备,有线下的课程,有线下加线上的课程,同时又要有单独的线上课程,去满足疫情之后,改变了态度、习惯的家长。
刘嘉:首先我认为疫情常态化就是大家认可了,承认这种病症会跟我们的生活相处,并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自然的去防范它。我来自武汉,武汉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之前封城的原因,武汉的家长一方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一方面又要关注自己的工作。所以据我来看,武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保持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模式。因为我也做了几个月的线上课程,我觉得在线授课对学生的行为、心理、身体都是无法控制的,同时在线上老师和学生目前还没有达到完整的立体交流,所以说线上不会替代线下,线上应该和线下互相辅助,互相帮助。通过这次突发的疫情,机构一定要与时俱进,在充分利用现在高科技的情况下,把线上教育作为线下教育的辅助。线下是一种常态,线上是一种辅助,让这种补充和互相辅助成为一种常态化。
邢炼:如果疫情常态化,长远来看对我们教育机构的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个是成本结构的影响。教育机构的成本结构分为6块,人力成本、场租校建成本、营销成本、运营成本、研发成本以及合规成本。受疫情影响,人力成本结构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场租校建成本肯定会缩减;而线上的营销成本是高于线下的,所以营销成本是增加的;服务变多了,运营成本自然也会增加;线上线下融合对研发的要求更高,研发成本也是增加的;政策方面抓严了,合规成本肯定会增加。
第二是政策变化的影响。疫情带来的次生影响,有一部分就是政策的不明朗性。现在正处于后疫情时期,政策也在收紧和放松之间做游移,放的稍微松点还好,如果一旦收的更紧,对教培行业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是更强的提分诉求。数据显示,大多数学校复课后摸底测试成绩普遍偏差,这说明在过去几个月,公立体系在钉钉上的教学效果是没有达到预期的,这对擅长于提分的机构是很好的机会。这种提分的诉求不仅孩子、家长需要,连政府主管部门都需要,需要机构来帮他们把成绩提升。
第四是行业的现状。据国家官方数据盘查,去年民办教育培训行业拿到办学许可证的机构是49.6万家,但截至到今年5月31号,拿到办学许可证的机构锐减到13.3万家。而在4月份初,92%的机构反馈他们的春季课程交付已经全部转到线上了;67%的机构反馈他们是用第三方平台进行的直播课;45%的机构选择与第三方来进行课程的内容合作;40%的机构已经开始选择第三方的合作机构来进行教学教研。由此可见,面对疫情,有些机构已经开始进行OMO的转变,有些机构却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中。
陈志飞:由于医学和相关的学科还没有做出结论,按照专家说法,新冠肺炎很有可能要长期和我们大家并存。同时疫情常态化对大家的心理也会造成一些影响。即使线下复课了,家长可能也会有所顾虑。另外,伯索云学堂作为一家线上教学工具提供商,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这次突发疫情加速了教育行业原本需要花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要去走的OMO升级之路。
同时,OMO不仅仅是线上直播课,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有些场景可以在线下交付,比如授课,有些场景可以在线上交付,比如作业批改、答疑、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等。对于培训机构来讲,线上线下相结合会走出更多的不同的路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教育机构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师资配比,利用周中来系统性的做线上的教学服务。当然这个服务是可以产品化的,是可以增加用户粘性、增加营收的。
主持人:感谢各位老师第一个问题的分享,我这边也简单总结一下。邢总是从行业,从全国各地政策层面,从经营层面做了分享;崔校刘校是从办学的经营层面以及线上教学的注意点做了分享;陈总根据对线上多年的分析,从OMO层面做了分享。
第二个问题是经过这次疫情,哪些机构能够在这次疫情当中顺利的完成业务升级,并且能够在未来的教培市场当中生存的更好?整个教育市场未来的市场格局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请邢总分享一下~
邢炼:首先我认为OMO肯定是要做的。其实online与offline很多年前就开始有了。13年14年的时候行业里提出了O2O,那个时候我们这些传统教育机构把online当成了我们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16年的时候提出了OLO,这个时候online与offline已经是双主体的运行关系了,各自完成自己的生态闭环。17年18年提出OMO,开始慢慢模糊了线上和线下的边界。这些变化是我们教育培训机构思路上的一个巨大变化。哪些机构能顺利升级的话,我觉得那些真正理解线上线下融合是融到了我们的教学、运营、营销、调研四大工作职能中去,而不是认为线上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的机构,在未来可能活得更长远一点。
市场格局的话是水滴形格局,行业内马太效应会逐步呈现。首先OMO不是一个小公司、小集体、小投入就能搞定的事情,一定是像书人这样人力、物力、精力、财力都有充分保障的大机构才能搞定这个事情,所以水滴的一头会越来越大;水滴另外一头是很长的长尾,机构变成夫妻店、变成工作室,通过抖音快手这些轻量化的网络平台完成轻量化的交付;而水滴中间的一些机构会进一步受到挤压,头部机构资源富集,长尾的机构变得更小索性转为地道战。这样的格局导致了供应商的出现,并加快其分化。不管是像伯索云学堂这样的技术供应商,还是智来时代这样的策略供应商,都是为大家赋能的,我们赋能的时候也会让这个行业产生格局变化。
主持人:感谢邢总的分享。听完邢总的分享后,我的理解是,未来这种黑天鹅事件可能还会有。但无论什么样的机构,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反应足够敏捷,意识与时俱进,就更容易生存下来。
第三个问题是面对疫情反复无常,是否有比较好的方法能够在短期内帮助机构度过难关?有没有比较见效的方法在暑期招生这个环节帮助到机构?请崔校和刘校做一下分享~
崔恒兵:今年暑期招生非常难。对孩子来说,有学校复课后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疫情导致的心理问题;对家长来说,复工刚刚开始,经济压力比较大;对老师来说,习惯了疫情足不出户办公,线下复课后反而开始挑肥拣瘦;对机构来说,招生时间点不能统一把握,课程设置存在不确定性;对政策来说,各个街道对教育机构的审核检查要求也非常高,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招生。
针对这些问题,我有以下四个建议:
课程的形式要巧变。疫情来了,我全部转到线上,疫情走了,我把线上的全部转到线下。线上一定是为了线下去做补充、做服务、做答疑、做推广;
做一些线上线下可以同时互相转化的课程。课程可以同时在线上,也可以同时在线下,只是我们的课件、老师有了变化;
课程的内容要灵活。随着政策走,做一些同步辅导;
做一些梯度跨度小的课程。课程降下难度后,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开课。
所以OMO模式一定是我们未来应对疫情应对政策的一个非常好的生存模式,作为教育机构来讲,我们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抗住最大的风险。就像书人通过伯索云学堂这个平台,利用20%的线上课程,能养活80%线下的老师和房租,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升值。
主持人:感谢崔校的分享,我简单的做下总结,面对未来的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从课程的形式上、课程的内容上、课程的时间上、课程的梯度上这4个维度设置得更灵活一些,便于更好的去适应市场变化。下面请刘校做一下分享~
刘嘉:在2月份的时候,我就把机构在2020年的发展分成了4步:第一,不要家破人亡,先保命;第二,不要倾家荡产,机构在成本控制能力上,一定要科学有序,不要增加成本;第三,苟且活着,特别是在疫情严重的地区,不要想着扩张,要服务好你现在手上已有的客户;第四,等疫情结束后再东山再起。你一定要先活下来,不要受疫情的影响,让你的机构变成邢炼说的四十几万家里面剩余的十几万家。只要活下来,明天一定是春天。
主持人:感谢刘校的分享,我觉得刘校讲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活下去,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实在这次疫情中,教培行业相比于餐饮那些无法通过线上进行业务开展的行业来说,还算可观,所以我们要积极地看待这个事情。
下面一个问题,希望四位从校长、策略供应商、技术供应商三个不同立场,谈谈如何看待OMO以及分享一下思路或者案例。
崔恒兵:我们书人通过伯索云学堂,首先把教研活动全部转移到了线上。从2月份开始,在周二晚上10点前,我们的产品研发中心会把所有的课件传输到伯索云学堂,之后由我们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第二天在线上上示范课、公开课时,所有的老师都要在线进行收听,中途我们会挑选任意一个老师上台进行评价。同时我们会邀请部分家长进来听课,从而提高老师的认真度。
其次,通过伯索云学堂,做到了所有课堂教学的监管。书人的教研员每天都会进入所有课堂对老师进行打分,然后通过大数据做对比。而且,之前我们的宣传营销会花大量精力成本,现在可以把老师的个性化讲义、课程的设置、书人的广告全部植入到我们的课件里。
同时,在使用伯索云学堂作业批改功能时,家长、老师都觉得很新奇,作业批改不再像之前大同小异,而是变成有个性的批改,提升家长的服务体验。从教研到课堂教学监管、宣传广告、作业批改,我们通过伯索云学堂做到了管理的闭环。
主持人:谢谢崔校,通过崔校的分享能明显感受到崔校以及书人团队非常强的执行力。通过系统,机构在线上可以达到标准化、流程化、显性化,可以形成一个完整闭环,我觉得这个是使用系统的一些优势。下面请刘校分享一下经验~
刘嘉:对使用在线平台的校长们有以下三个建议:第一是抓好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既要熟悉平台,也要注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差别;第二抓好老师之间的教研。我们明心老师之间的教研就是通过伯索云学堂的教研功能来进行磨课,用这种方式来展现老师的个性特征;第三加强学校对老师业务能力的评判。通过大数据等方法来进行整体把控。
主持人:感谢刘校的分享,接下来请邢总跟大家进行分享~
邢炼:我认为OMO需要以下4个方面来赋能:
服务平台。机构需要一个优秀的在线技术平台来帮他完成教学场景、运营场景、学生交互场景等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服务平台;
教学内容优化。线下课程移到线上的时候,课时长度、教学环节、教学切片、教学内容、flash动画...都要进行重新的架构调整,绝对不是1:1的平移;
管理系统优化。转线上意味着所有的教师行为、营销行为、教务行为等等都可以数据化,通过系统平台保留数据,才能对后续的服务进行指导和改进;
AI技术。现在虽然还是一个弱人工智能时代,但是通过像系统的智能测评、智能化作业布置等方式,都可以提高机构效率。
我们智来服务的客户像河南的大山,内蒙古的胜利、江苏的书人、安徽的翰林等等,基本上都是各省本土的龙头老大,刚好都是伯索云学堂的深度服务客户。从中我举两个比较好的例子。
首先是河南龙头机构大山教育。大山在去年年底就要求把所有的学习内容强制性的转移到线上,今年4月初时线上化就做到了94%,同时大山制作了7000多节精品课,通过这些精品课就在郑州收获了20多万中小学生。大山之所以这么成功总结下来有四点:
系统。大山教育张红军董事长15年就开始找系统来进行合作和借力了。成熟的系统平台不仅能提供系统,还可以有技术和思路上的支持。
教师。大山的教师刚入职有三个月的新师培训,包括像网感培训等等。他们以教学标准化的方式,形成统一的教学品质。
管理团队。整个团队需要思路同频,大山推了6年的OMO转型,换了好几拨人才达到现在的效果,换人不是代表能力不行,而是看他的思维和意识能否真正认可这件事。
运营服务。线下的服务团队也要接受新方式完成客服服务,优化整体的用户体验。
像内蒙古万人大校胜利教育,虽然位于人口少、人均观念也比较滞后的地区,但在整个疫情期间,胜利教育的退费不超过20人,这是很惊人的。他们在伯索云学堂平台上开了很多账号,要求所有的管理层都进入课堂实时旁听,督促老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服务。后续的话会继续在线上开家长会,进行不断式服务。同时胜利还提出当期续付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可见他们的温度和粘度是非常棒的。我们公允的说胜利教育在内容方面并没有特别领先,所以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服务。他们通过教学服务和运营服务,把客户温度和粘度做的了极致。
所以说,没有机构能够把4个方面都做好,但你有一项能做的特别好,做的比别人领先,你就已经很棒了。
主持人:非常感谢邢总,下面请陈总从技术供应商的角度分享一下看法~
陈志飞:像伯索云学堂这类产品,对于教育机构OMO升级,是一个基础设施支撑的定位。从这个定位角度讲,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系统安全性。首先是用户个人信息,我们产品从一开始设计时,就坚定是后台创建账号,而不是用户注册;然后是用户行为数据,我们平台上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都是采取私有化的格式,来确保内容不轻易被下载下来用于其他的用途。
系统稳定性。系统不稳定,对在线教学来说,会带来极差的用户体验。疫情期间,伯索云学堂同时服务了10000+教育机构和学校,平台并发100万+,日活300万+,确保每一个合作伙伴都能平稳完成线下业务到线上的迁移。
产品体验感。如果师生使用这个工具时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会极大的降低教学效率。我们的产品功能丰富且使用简单,六大功能打造“课前—课中—课后—数据”完整闭环。
成本。机构场租校建成本通常占机构运营成本的8%~15%,而我们力争让平台只占到机构运营成本的3%~5%。
这四个点,是教育机构在选择平台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谢谢陈总的分享。再次感谢四位大咖带来的分享!后续我们还会有更多大咖分享沙龙,欢迎校长老师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