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 | “取人”“与人”的分寸
人,是社会的存在,尤其社会关系的存在。
故而,在我们的文化中,特别有“注重人际关系”一说。在这方面,《曾文正公嘉言钞》中也是讲到了。
曾公在“复李申夫”信札中说:“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这其中的“取”“与”二字,是表达了一个完整的辩证思维的。在此,就不能不讲一句似乎题外的话了。今人多有读《周易》者,但都以“算卦”为能事,古人中真知《周易》者,如曾国藩氏等,则把“一阴一阳谓之道”融会为自己的真知灼见的思维方式之实力能力了。由之,我们也不能不断言:“时习之”的学习能力是做人成事的第一要务。
其实,“取人为善”“与人为善”正是在处世,特别在“人际关系交互”中用心学习而实现的,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经意这个“本质点”而已。
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是常讲常为的,但也被泛化了,少有价值效力,“取人为善”又多被忽视了,因而所谓“处好人际关系”就缺少了“真在”的意味。
曾公此言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是为客观、全面和统一的。但其细解的“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则是需要很好思忖拿捏的。这是否是其一惯主张的“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做事成事法则的一个特别具体化呢?我想,应该有此一义。
“取人为善在小处、实处”。那么,这“小处、实处”的涵义为何?我想,“不因善小而不为”该是其逻辑的文化源头。现实运用地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地做事成事,恰在“小处、实处”——大的优点在人往往具有相通处,唯“细小实处”分别人,为人之个性的“看家本领”,若取而为我所用,岂不是更能把事做好、做成功?“小事见精神。”一个人若能把件件小事都做得细致扎实,把小事当大事来做,这样的人才不是更该为我所用?“细节决定成败”上的“小处、实处”就无须赘言了吧?
“与人为善在大处、空处。”这“大处、空处”的意蕴何在?给予人,帮助人,在“大处”,我想,最是在“人生方向”问题——迷茫时给予清晰确定的方向指引,这该是大有益大有利于人的。至于“空处”,我以为恰在于人们共同做事成事上的智慧、素质和能力的“互补性”。“补白”“补缺”不能不说是做人做事成事的重要一义。
最后,我借此说明一个“读法”问题:读曾国藩嘉言,要常有“质疑”观念——因何而成为嘉言?如是去探究,则能读出真谛。在此款嘉言中,其要害不在“取人为善”“与人为善”,而在“小处实处”“大处空处”的学问。穷究之,则不仅发现真理,更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辩证思维的“开山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