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略有小感

2018-09-27  本文已影响9人  白水黑土

今天我偶然翻了一部电影——《1942》,之前一直听过,但从来没看过。兴趣加好奇心驱使下,两个多小时,看完了整部电影。

给我的只有震撼

电影讲述的是,在1942年,抗日战争年代,河南因为旱灾发生了饥荒,数千万人逃荒,地主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家一路向陕西逃荒,最终到终点只有范殿元一个人活下来却又回头的故事。

之前对1942年发生的事了解很少,看完电影后给我的太多震撼。

其中有一个镜头:大年三十,冰天雪地,城内烟花满天,城外栓柱和花枝跪在地上拜堂成亲。多么鲜明的对比,

而第二天,花枝就被栓柱卖了,换来四斤小米。为了家人,为了活下去。

如果说是被逼的,那也是被生活逼得,不,是活下去的信念。

想想现在衣食无忧的我们,还是很幸福的。

电影的另一条故事线,是政府方面。国际处于战争为难之际,部分下属不能因为“小事”让委员长分心;发国难财,谋取私利;

“饿死一个难民总比饿死一个兵强”,然而当兵不去打仗,撤退的时候还抢老百姓的东西,抢老百姓的马车,跑的真快。

电影中随时可见为活着的执着,星星为了能有吃的,主动被卖;瞎鹿为了找驴,被当兵的一铲拍在开水锅里;老马为了活着,给日本人做饭,且眼睁睁看着栓柱被日本人杀死;范殿元为了爬上开往陕西的火车,不小心把刚出生不久的孙子憋死

……

类似这样的镜头影片中很多

影片也有让人欣慰的地方:美国记者白修德为了报道真实旱灾情况,只身深入灾区,险些被日本人的轰炸炸死,最终将拍摄的逃荒中的真实照片放到委员长面前,并因这份记录获得普利策奖

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李雪健饰演),为了筹备救济粮,与上求援,与下调节沟通,片中“承上启下”

整部电影背景大都以黑白色呈现,感官上给人压抑

震撼,压抑,无奈,庆幸,种种念头留于心间。

才疏学浅,留此片观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