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 》读后感之十如何面度手机过度

2024-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胖若两人0613

1、 如何面对,心态调整三部曲:明智的选择是父母回到自己身上,先改变自我的内在状态。

1) 看见情绪,并允许情绪存在,去感受自己到底恐惧什么

2) 和自己待一会儿,可以暂时离开激发情绪的线索源,例如出去散散步,等情绪过去

3) 需求社会支持,可以找信任的朋友或家长诉说表达

4) 进行自我关怀,如写日记,去按摩等

2、 心态调整的两个前提:

1) 每个人当前的状态都是最佳的状态

2) 每个孩子都想变好,不能变好是因为受到了阻碍

3、 按照人本主义的理念,每个人都想变的更好,没有变得更好是有原因的。而过度使用手机、缺乏学习动力、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也是一样的,都是遇到了瓶颈或阻碍。首先接纳现状,当前这种状态已是孩子能做出来的最好的状态了。其次,孩子肯定也想变好,他在内心深处一定在意自己的学业成绩及前途。最后,在管孩子之前,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有效管理

4、 调整心态的三个步骤:接纳、反思、调控

5、 家长管孩子时感到失望或绝望该怎么办:

1)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2) 成长型思维的刻意练习

① 用“我暂时做不到”替代“我做不到”

② 建立“接纳挑战就可增长能力”的核心信念

③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6、 想要帮助孩子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父母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1) 学术社会化,家长从身份定位、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角度去激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2) 父母和老师的情感关怀,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对自我能力的信念,即“我能行“;让孩子想去学习新知识,对世界产生好奇心、勇于探索

3) 父母和老师的有效监督:让孩子感受到“心中住进了爱的人”,加上父母的监督

4) 与孩子提供教育的“脚手架”,提供自主支持,孩子遭受困难时,父母需要真正陪伴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7、 调整好关系:住进孩子的心理

1) 客体关系对人的重要性,有牢靠的情感纽带,才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2) 关系的变化:你有没有得到过学习带来的红利

8、 活出美好自我,成为青少年的抱持性客体

9、 妈妈神光照护,孩子走出困境的关健

10、 足够的镜映,妈妈眼中的光芒

总结:

差不多两个月时间,精读了《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 》这边书,记录了十多篇读书笔记,这是开年的第一本书,感觉收获很多。最直接的收获是

1、一些基础知识,比如

1) 脑科学:前额区、杏仁核、情绪脑、脑干(爬虫脑)、中脑(情绪脑)等。

2) 三大基本需求: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

等等吧

2、心理:更多是对孩子手机上瘾这个事情的不再是完全不知所措,有这些理论知识的支撑,对这件事不再恐惧

3、 自我:精读完一本书,我也感觉自己更自信

4、 情感:通过度一本书,让自己情感更细腻些

5、 语言:学到一些语言的处理方式,应对问题的魔术语言

这边书读完了,孩子的教育这件事儿没有结束,理论结合实践,多多运用,希望教育出懂事、成才的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