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

莫让“减负”越减越“负”

2018-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sh3rlock

今年的两会上,“减负”又成了一个关键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不少委员也提出了要为中小学生减负的提案。

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从中央的政策引导到地方改革方案,但是在现实中,中小学生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负”反而“增负”,课上”减负“课下“增负”的情况司空见惯,各类的辅导班、冲刺班、奥赛班开的火热就是最好的证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现实让“减负”难以取得实际上的突破,也正是如此,在今年的两会上,“减负”成了诸多代表委员们重点。

“减负”的本质是减量增质,要实现这个目标面临的诸多挑战。在中国,教育的资源在每个地区来看非常不平衡,在城市中,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是指各类的兴趣补习班、培训班等等的泛滥。而在乡村,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课上的知识学习上。并且往往面临的学习以外的压力影响。

在减负议题上,从教育部门到学校、家长,其实不乏共识:“减负”不只是学校、老师的事,要减的不只是“校内”负担。个别不同声音,实质上仍是在“如何减”上的分歧,而非对“减负”的否定。“减负”困境的根源,在于在教育指挥棒上下工夫,让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健全完善。这也需要更加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但是教育资源的城乡、区域不平衡又会给“减负”带来新的问题,这也需要一并的解决,不然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带来新的问题。

现在很多学校的减负方法就是早放学,这样又会带来一个后果,学生们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是家长还在上班,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样一刀切的方法对于学校来讲是轻松的不少,但是又带来了新的负担,很多学生在学校放学了,但是又去另一个“学校”上学。这样的”减负“只能是越减越“负”。

"减负"确实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正因它的复杂性,不能轻易的使用一刀切的方法,要标本兼治。期待今年全国“两会”在减负上形成的话题效应,能够促成“减负”从积极呼吁走向科学实操,让减负问题早日不再是“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