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2·19|何为则民服?
2022-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孔子一生,经历了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三代国君。《论语》关于哀公的记载有五章,其他四次是向宰我问社(《论语·八佾》3·21),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6.3),向有若问荒年怎么办(《论语·颜渊》12·9),孔子向定公报告齐国政变(《论语·宪问》14·21)。真正向孔子问政的,只有这一次。在《孔子家语》中,则多次记载了哀公问政。
“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弃而不用,老百姓就会信服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弃而不用,老百姓就不会信服。”
《尚书·皋陶谟》记载,皋陶说:“无旷庶官。”意思是在各种职位中,不要任用不称其职的人。大禹对皋陶说:“帝,慎乃在位。……其弼直,惟动丕应。”意思是帝王啊,你也要谨慎地对待你的职位啊。……要使得大臣公平正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处理得当。禹还说:“惟帝时举,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如果你能够举用贤人,广泛地听取意见,实事求是地考察其功德,并根据功劳的大小予以表彰,谁还敢不谦让?谁还敢弄虚作假?如果你不是举用贤人,而好人坏人同样得到重用,就无法把国家治理好了。
孔子的回答,应当来源于“书”,并进一步论述了如何选人用人问题。这样的选人用人原则,也是历朝历代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