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跟着于老师学“对话”作文教学
本次研讨话题提纲
1.于老师的习作教学中,你如何看待“听写”这一教学环节?
2.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对话例文的?
3.于老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1.于老师的习作教学中,你如何看待“听写”这一教学环节?
于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对话”描写特点和方法后,进行了总结,接着让学生听写了两句话:于老师关切地问:“今天中午,你们休息好了吗?”“休息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对前面“对话”写法引导后的检验,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写“对话作文”做了一个铺垫,这种先易后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在接下来的“听录音内容写作文”环节,自然就精彩不断。
在听对话录音内容写作时,于老师先让学生听内容,然后让生交流听到的内容,并点拨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师:想象三个人说话的时间、地点,再想象他们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如果记下来就是一篇作文。请大家展开想象,把这件事写下来看谁能用上三种不同的提示语;看谁会想象,把这件事写完整,写清楚;看谁写得快。注意写对话要分段。于老师通过让学生从“认识――实践”的教学环节,突破了教学难点,值得借鉴。
在巡视学生写作时,于老师一会儿说“在你的想象力,这事发生在公共汽车上,”一会儿说“在这位同学的想象里,事情发生在超市。还有人写发生在证券交易所的,看来他去过那儿”,“噢,在他的想象里,这辆车不仅破旧而且很脏”。于老师这种看是自言自语,实际是引导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于老师教学的一大特点。
2.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对话例文
上课伊始,于老师先是让学生自读,指名读节选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的一段话。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
师:读得一字不差,展示了你的朗读水平。读到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比如在内容上,在写作方法上。
引出话题后,于老师风趣得说:“告诉大家一个写作秘诀:‘字不够,对话凑’。”表面看这是一句玩笑话,实际上是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写好对话描写并不难。给学生一个写“对话”作文的坡度,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
当学生回答出提示语的几个特点后,于老师给予学生肯定,并总结出“对话”描写的好处。接着又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提示语位置不同,标点符号的变化。整个过程,从阅读入手,引领学生亲历一个自主学习过程,而不是拿现成的“饭”直接“喂”给学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课堂师生关系模式。
3.于老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于老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首先他很专注听学生的分享,听得准确,评得及时。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另外,发现学生语病,随即引导学生推敲,学会遣词用句,培养语感的做法,也值得我学习。在面批过程中,于老师能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培养了学生乐于分享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学习的时于老师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敏锐的语感。
总之,向于老师学习的地方还有好多,虽然于老师离我们而去,很遗憾不能给他老人家面对面交流,但于老师留给我们的“于永正教学文集”这珍贵的礼物,在告诉我们,他从没离开,他的教学智慧、教育理念熠熠生辉永远留在了每一个爱他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