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创意写作里程碑作品集包罗万有

相亲,这条路通往幸福吗?

2017-07-30  本文已影响39人  iDylan

最近,一则相亲的报道在朋友圈刷屏:《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在相亲条件里,户籍、收入、房产、学历等硬性条件,被格外看重。门当户对是这里的铁律,在相亲中排第一位。

真正追求自己幸福的年轻人,真的需要这样相亲吗?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的相亲是怎样的?

中国父母的包办婚姻自古有之。在中国古代的婚恋史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门当户对”的习俗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郡望是当时名门望族联姻的唯一依据。“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就表示某一区域内的名门望族。从唐代开始,爱情婚姻观念向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并重改变。

近几十年来,男女婚恋的习俗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每个年代相亲都各有侧重点。从最初社会地位和组织决定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到改革开放以后,过上有“物质保证”的生活又成为男女相亲最看重的,这从上半个世纪结婚“三大件”的变迁可见一斑。

现代社会“中国式相亲”的窘境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很多小伙伴都在父母的安排下被迫去相亲。

问他们什么感受,基本上都是自己看上的,别人不满意;别人喜欢自己的,自己又不满意。哪有那么容易就遇到对的人。

中国式相亲变得越来越像一场明码标价的交易。

很多年轻人被迫着走上相亲这条路,带着七大姑八大姨的荣耀,赌上父母的殷殷期望,装着一系列父母的任务,同时试着在表面上装作不那么世俗。虽然没有明面上的唇枪舌剑、讨价还价,有的只是语言里的试探,心底里的暗自比较。

这样的相亲,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不合适就是穷,没感觉就是丑。一见钟情就是好看,深思熟虑就是有钱。” —— 相亲说明

网上流传的这句话揭示了相亲的暗规则,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

大爷大妈们总说,柴米油盐比爱情更实用,明码标价比好感更实在。可是,如果没有爱情,该如何熬过下半辈子的柴米油盐,没有好感,要如何走过以后生活的种种坎坷。

门当户对的“相亲”是一个幸福的选择吗?

那些奔着门当户对去的,既有三观不合离婚的,也有互相恩爱生活很幸福的。那些不在乎家庭条件,只为爱情走在一起年轻人,既有婚后面对生活窘境才后悔的,也有一起奋斗最后很幸福的。

所以,门当户对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重要的是遇到适合自己的人。

评判适合与否的关键在于,你选择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愿意和一个什么样的人走过下半辈子。同时,不要高估自己。

相亲也并非是一件罪恶的事情,只是有些世俗和无趣罢了。现在的年轻人,难道不是只要聊一下“喜欢哪些明星,爱读什么书,喜欢看什么电影,微博上关注哪些人,手机上装什么APP”就知道彼此是否合适了吗?

随着年龄越大,越理解父母,虽然跟父母想法不同,但不涉及大是大非的事情上会尽量依着父母来。

如果你自己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父母介绍的相亲又不是必须要结婚,尽可以把相亲看作是父母介绍的初次约会。也许经过父母“门当户对”筛选的人中,你也能在某一次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呢。

本文系半撇私塾新媒体创意写作项目里程碑作品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