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里的励志小哥:重庆。
重庆是座慢城。
虽慢,但励志。
刚回重庆没租办公室,偶然发现了苗品记。
平时看书,写东西,朋友聊事情都来这里。
一是因为环境不错,比咖啡厅安静。
二是点一壶茶可以呆一整天,比咖啡厅实惠。
今天不是为苗品记写广告,我想说的是,通过苗品记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重庆。
01.
苗品记里的普通话
2018年11月去成都见朋友,朋友原本是重庆人,在成都工作。
问她感觉重庆和成都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她说成都比重庆人更有包容度,比如在成都说普通话的人比重庆要多很多。
但苗品记改变了我的认知。
由于近些年都不在重庆生活,回重庆后不能立刻调整成说重庆话,我去过三个苗品记分店,发现每一个苗品记的服务员和我交流时都用的普通话,而且不是你想像的那种“川普”,普通话说得正儿八经的。
这点算重庆文化的包容度吧?
苗品记的整体设计感觉既开放又比咖啡厅私密一点,所以大概能听到旁边包房客人的谈话。
这篇文章之前我做过粗略统计,结果有点惊喜:
来苗品记消费的人有30%说普通话。
我想这些说普通话的人里有两种,一种是外地人,一种是本地人但受过高等教育。
从语言上,重庆,正在变成一个对自己、对外来人都更有包容度的城市。
02.
苗品记里的人
第一次去苗品记是周六,下午三点后已然没有了空位。
原本我以为只是周末才这样,最后发现几乎每天下午三点以后都没有空位,然而来这里消费的客户仍然络绎不绝。
上次见一个老同学,约在了苗品记,他对苗品记的印象是:中高端、商务,是一个典型的中年人的消费场所。
据我的观察,苗品记的消费者中有30%竟是25-35岁的年轻人。
有人闲聊有人闹,但我看到更多的是:
对着电脑专注工作的人;
捧着书认真阅读的人;
三五成群商务洽谈的人;
有一天碰到几个年轻人坐在一起聊商业模式、创业项目。
苗品记,代表了重庆这座城小小的商业、创新的缩影。
03. 城市的发展来自面对面的交流
城市是人类聚集+产生活动的产物。
城市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因为港口、土地等自然资源吸引了人口的聚集,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第二阶段多是由于产业集聚,然后推动城市的发展;而未来,城市应该是由创新来引领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的发展。
而人类的发展史本质上是思想的发展史,历史上任何一座城市的繁荣发展都来自于他们产生新思想的能力,而面对面的交流,多元化的文化碰撞,是产生新思想最好最快的途径。
未来好城市与差城市的区分标准,是交流活动,那些拥有高密度、高质量交流活动的城市,一定是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的城市。
那么,想要昌繁,城市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载体或者叫平台,从这一点想为苗品记点个赞,它提供了思想交流的空间。
前不久钟书阁书店在抖音上火了,若你喜欢看书,你会发现重庆的书店真的非常多,比如观音桥的方所,时代广场的言几又,沙坪坝的东川书店,弹子石的大众书局,南岸区的精典书店等等。
西西弗书店在全国60多个城市共100多家零售店,重庆就有10家,不出意外是西西弗开店最多的城市。
同时,重庆是混沌大学的全国第一家分社,两三年的时间重庆混沌的同学发展到了近万人的规模。
他们或是创业者、创新者,或是热爱学习的青年,他们不断地在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你发现没,重庆人的精神修为在不断的提高,而且这玩意竟没有边界。
有人说重庆人幸福指数高,喜欢吃喝玩乐;也有人说重庆的创业氛围太弱,尤其互联网。
但现在,我更愿意相信这座城以及这座城里的人们正走在一条奋斗的道路上,尤其努力的、思想活跃的、乐于交流的年轻人正在越来越多。
重庆仍然慢,但慢中已经有了新节奏,由独立的城市创业者和创新者组成的知识密集型群体正在重庆崛起。
你说,十年后重庆会是啥子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