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347
2025-4-28 三百四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语音整理
从本章开始我们进入对《论语•宪问篇》的学习。篇名“宪问”来自于第一章的前两个字。“宪”指原宪,字子思。鲁国人。他出身比较贫寒,但是能够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对原宪还是比较赏识的,孔子任大司寇时,原宪给孔子当家宰。孔老师给他900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去世后,原宪就到卫国隐居。据说生活比较贫困“居蒿庐蓬户之中,摄敝衣冠,并日蔬食。”啥意思呢?住在茅草屋中,穿着破衣服,戴着破帽子,接连多日只吃简单的蔬菜。但是他却“衎然有自得之志”,可见原宪真正做到了安贫乐道。
在本章里,孔子对原宪问题的回答,可与《泰伯篇》第13章相互参照。《泰伯篇》里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宪问耻”,就是原宪向孔子问,什么是耻辱?孔老师回答,“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谷”指官员所领的俸禄。在周朝时候官员的俸禄为谷米。孔老师的意思是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当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依然当官领俸禄,那就是耻辱。不管世道如何,都去做官领俸禄,说明做官的出发点并不是为实现“仁道”,而是谋稻粱,为了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在这里,是不是孔老师主张“邦无道”就“不谷”了呢?实际上孔老师是比较灵活的,他并不是绝对反对读书人“邦无道,谷。”我们记得他还称赞弟子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免于刑戮就包括依然做官,但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又能够自保。再比如孔老师还称赞过卫国的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个“愚”不是真傻,而是装傻。
在本章,孔老师想表达的就是国家混乱无道的时候,却与当权者合作,去领取俸禄,去同流合污,这是可耻的。像我们知道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多次让他出来唱戏,他都坚决拒绝。为此他专门留起胡须,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底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耻辱。
原宪在请教了孔老师什么是耻辱以后,又谈了一个问题,就是“仁”。“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前面明显是省略了“宪问”,就是原宪继续问的意思。“克”就是指争强好胜;“伐”就是自我夸耀;“怨”是牢骚太多;“欲”那就是读书太少,想法太多,总是希望获得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东西。原宪的意思就是说,我做到这四点毛病都不犯是不是就达到“仁”了呢?
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这四条都不犯,在我们今天看来呢,已经很难得了。但是在孔老师看来,这是不是就是“仁”呢?孔老师回答,“可以为难矣,仁则我不知”,也就是说,你能够做到这四点很难得,但是不是仁呢?我不知道。孔老师在这里所说的不知道,那实际上就不是的委婉说法。
孔老师曾经说冉雍“不知其仁”,又说过仲由、冉求、公西赤“不知其仁”。还说过楚国令尹子文,还有陈国的陈文子“不知其人”,实际上都是在说他们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不仁”。因为在孔老师看来,“克、伐、怨、欲”这些都是个人修养问题。一个真正的仁人君子,他要有“立人达人”的理想,也就是有安邦定国的人生理想,并且还要为之奋斗终生。原宪显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标准。
最后提示一点,本章的文本里,用的是“宪问”,直接把原宪的名字说了出来。只有两种情况可以这样说,一个是孔老师可以直呼其名,另外一个就是原宪自称。孔老师他不可能自己记录自己的语录,那么这一章的记录者就只能是原宪本人了。两个问题也可能不是原宪同时问的,只是原宪自己把两件事一起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