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说|八佾篇3.8:根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7872/4b511d4cbec4d3f4.jpg)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哲学家尼采,似乎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这话说的不错。《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在向公孙丑解释,“何谓浩然之气”地时候,举了一个“宋人揠苗助长”的例子。
曰:“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在用“宋人”举例子之前,还说了:“心勿忘,勿助长也。”七个字。好像人地“浩然之气”,和“植物”,有一定的关系……
很奇怪。不仅尼采拿人比树,孟子拿人(气)比:苗;《论语》中,孔子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出自《论语·子罕》)孔子真的是在说:“苗”的问题吗,如果不是,那(孔子说的)“苗”,是什么,“秀”是什么……这又和人,有甚么关系呢。
其实没有正确答案,只是经验。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普遍的、广泛地知识,(通过写作,思考)调和成属于己的真實,和经验。《论语》在大部分人手里,或者是一本普通的,讲道理的书。
但是《论语》在拥有“得新力”(既:通过写作调和,最终将广义的知识,梳理,论辩成为能被己所用,并助己心境得以提高、上升的新知识的能力)的鄙人看来,《论语》就成了一本:“法语书”。
道理是这样的。所以鄙人写的,都是鄙人认知到的,曾对鄙人的成长,有所助力的经验的分享;并不能像学问一样,咬文嚼字,在‘字意’上下功夫了。
那是为他人而学;鄙人,是为己而学。
不一样的。所以,鄙人的经验,只是鄙人的天赋,能对他人有多少用,是未知数。
敬请知悉。这里,《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的:“苗”、“秀”,“不实”,其实是在比喻:人。就像《论语·八佾3.8》中,孔子说的:“绘事后素”一样。
曰:“礼后乎?”这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夏,子曰:“起予者商也”,实际上,就是在原则上默认了子夏说的:“礼后乎”一句。
实际上,也可以说是:礼,后也。礼,后也。
道理是一样的。那么“苗”与“秀”,“秀”,又“不实”,是甚么关系呢。
这里,我们就要说,尼采的那句名言:“人跟树是一样的……”
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日光,根,就越要伸到黑暗的地底。
很多人,可能对这句话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讲:阴阳,先阴后阳。
没有说“阳阴”的。都是:阴阳,阴阳。确实如此。一个人的茁壮伟岸,确实要经历一段黑暗的日子……無论是形式上的,还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就是:气。养气,也要先找到:心,才行。孟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换言之:得于心,求于气也。
道理,是这样的。这个‘得于心’,就算是:出苗了。
道理是这样的。“出苗”之后……就可以慢慢的,养气。即:“心勿忘,勿助长也”。不要“揠苗助长”,“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等等。
就是:养气。养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活到老,养到死。
1.
关键是:“出苗”(既:得心)。怎么:得心。怎么出苗……这是个关键问题了。道理是这样的。孔子曰:“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如果用“秀”,比作:礼,外在的,外面的形式……
“实”比作:心,的话;那么“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所说的,便是:不满足“绘事后素”的人,是有的。既:“秀而不实者”了。没找到:心,却只有外在的形式(既:礼),这样的人,是有的。
2.
《论语·八佾3.8》“绘事后素”的意思,是说这样,会比较好。‘苗而秀’,‘仁后礼’。这是最理想的。素为仁,绘事为:礼。
苗为:仁,秀为:礼。但是很多人出不了:苗,也既是找不到:心。很多人的“种子”,埋地太深,太深,见不到光。
3.
见不到光,就很难向上生长......所以,若想出苗,并将“浩然之气”养成:“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以上,皆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那么气质的清,浊,也既是:“种子”埋藏的深、浅,得恰到好处才行。
道理是这样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三月初八 于家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