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子摊起家, 身价直逼26亿, 他是如何做到的
他曾靠卖包子起家,鼎盛时身价16亿,成功挤进胡润餐饮富豪榜,随后赶上餐饮业的寒潮,频频关店,最终销声匿迹,他就是净雅集团前董事长张永舵。
选择要比努力更重要
张永舵出生在山东威海的一个农户里。1984年高中毕业后,靠着父亲与一名副厂长的关系,在威海一家毛纺厂做临时工。
入厂后,张永舵很卖力。一年后,厂长却将他从精装车间调到填料车间去装羊毛,理由是“农村孩子干这活最合适”。这件事情使得张永舵明白,有知识才是硬道理,他便自费都威海电大继续“充电”。
1988年私营经济被写入宪法,首次确定经济法律地位。
面对国内刚起步的个体私营企业,张永舵决定创业,父亲希望他去木器厂工作,他说自己想要开餐馆,父亲极力反对也没能阻止张永舵创业的心。
一没资金,二没经验,张永舵只能恳求母亲帮他。母亲前后为他筹借了7000元,他在威海市古寨路建起了30平米的小店,起名“净雅饭庄”。
由于不懂经营,开业第一天,只挣了70块钱;第二天只挣了30块钱;厨师见生意惨淡,在第三天的时候悄悄溜了。
厨师一走,让张永舵措手不及,当时的他还不懂做菜。考虑一番后,他只好选择钻研容易上手的包子。
终于,张永舵研究出了风味独特的牛肉包子,威海之前的包子馅大多是鲛虾,而牛肉馅的包子更加可口,有嚼劲。再加上这些包子大小均匀、肉馅饱满,就连包子的褶数都几乎相同。
过了几个月,包子好吃、饭店干净、服务良好的名声便打出去了,店门前经常人潮涌动。
1997年,经过九年的坚持,张永舵也积累了200万元的财富。
从小城市走到省城,他花了五年
张永舵不甘心这样,于是爱“赌”的性格再次显现出来。他发现威海里的海鲜很多,但是海鲜上岸存活率很低,当时,大大小小的酒店里,竟没有一家是经营活海鲜的,张永舵便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张永舵大胆的提出营销策略“吃到一个死海鲜,饭店赔偿100元”。不仅如此,他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到海边去挑选新海鲜,挑食材、加工、出锅等一系列程序,他都要亲自监督。
没过几个月,大家的口碑宣传便得到了显著效果,到最后,威海便流行这样一句话:吃海鲜,到净雅。
尝到了甜头,张永舵的目标又变远了,他开始向省城出发。
这个时候,恰逢济南有关部门下来微服私访,正当他们落座的时候。
听到旁边的服务员对客人说:“对不起,刚才您点的清蒸偏口鱼做的时候鱼已经死了,如果您愿意,我们为您重新做一条,但是会耽误您一点时间;如果不愿意,我们只会收您死鱼的价格。”
这一幕让他们大为吃惊,若不是自己指出是死鱼,谁也不会知道真相,而他们能够真诚的说出来,实属不易。
1998年,一家名为“济南净雅大酒店”出现在济南市英雄山南路205号,而酒店的菜单上也充分的吸引了顾客的眼球:温拌海参、红烧翅、红烧澳鲍、皇帝汤……等等。
从开业起,“济南净雅大酒店”门前便人头涌动,像是赶集一样,每天的客座率高达90%,“济南净雅大酒店”一跃成为当地最大的海鲜酒店。之后,文登、泰安等地相继出现了“净雅大酒店”。
要说“净雅酒店”能够成为众人口中的餐饮巨头,一定是有道理的。走进净雅的员工宿舍,窗明几净,每个宿舍都是整洁利落。
据他们自己介绍,每个新人进来都要接受两个月的“魔鬼”军训,达标者才录用,淘汰率可达50%,而任职后要从基层的服务员和传菜员做起。
张永舵常说,服务不仅仅是把顾客照顾好,最重要的是有眼力见儿,要和顾客的期望赛跑,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假如顾客感冒了,就要备上姜茶;客户胃疼,就要备上小米粥。这样才能够让顾客对酒店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头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真诚的服务是每一位去过净雅的人都能感受到的。只要是张永舵在店里,他都会和每一位就餐者打招呼,还特意去询问顾客就餐后的感受。
不仅如此,隔一段时间,他就召集一些老顾客到店里来参加座谈会,让他们提出不足的地方,一经发现立即改正。
一次,张永舵在厨房里看到厨师料理的火候有点大,立即责令他重新做一条。厨师着急了,哭喊着说:“光这条鱼的成本就要400块钱。”张永舵拍拍厨师的肩膀说:“400块钱得罪的不是顾客,而是毁了净雅的名誉。”
2003年,“非典”盛行,一时间,学校、工厂、饭馆都相继关门。那个时候的净雅每天的收入不过几万块钱,连基本的费用都不够,看着同行相继关门。
张永舵召开高层会议一块商讨,有人建议也关门,可以省一大笔支出。但张永舵坚持不关门,他说关门不仅影响生意,同样对于员工的士气也有一部分打击。
张永舵要求员工出入酒店都要进行消毒,而且每天固定测体温。对菜品的食材挑选也要严格把关,一旦发现有变质的食材,马上进行处理。
不仅对于食材,还有厨房的卫生,以及面板和灶台的卫生,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达标之后才能做饭,厨师每次做菜前都要进行双手消毒。
就这样,在“非典”期间,许多酒店关门,即使没关,工资也打了对折,净雅不仅没关门,员工的工资还全额发。“非典”过去之后,媒体关于“‘非典’期间净雅不关门,员工工资照发”的报道在顾客中传为美谈。
净雅帝国的消亡史
张永舵不满于现在的状况,虽然它的酒店做的风生水起,但是还没有在北京开店。坊间流传的一句话是,没有在北京出名就不算出名。
于是,他想将酒店开到北京去,家里的亲戚都劝他,租一间地理位置好,人流量大的地方先开业就好了。
等到时机成熟了再考虑多开几家。但他说“如果那样的话,净雅就不叫净雅了。” 北京的地价很高,租一间店铺很贵,他想着干脆买下来好了。
可当时净雅在老家的营业额加起来只有1亿元左右,出于长期资产增长的考虑,张永舵认为买地比租地要合算。
最后,他通过借、贷的两个亿一口气在北京买了三块地。其中,位于金宝街的那块地地价很高,算下来,光利息每个月就过百万。
开了几年饭店的张永舵深知,开餐馆做广告的效率不高,关键是口碑宣传,只有顾客吃了觉得好,才会进行推荐。如果仅仅是将店面租下来的话,最终是给房东做了嫁衣。
其实,张永舵那几年一直在找一个人,一个可以把净雅大酒店设计的无可挑剔的人,他赌徒的性格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次出现,他相信他的直觉,只有凭借格局创新才能创造高端餐饮的神话。
筹备了三年,张永舵在北京斥资8亿,盖起了“净雅大酒店”,由于独特的服务,幽雅的装饰,很快便受到了北京顾客的青睐。
随后的十几个月里,其余两家净雅酒店也相继落成,在北京的高级餐饮酒店中脱颖而出,有“京城美食头等舱”美誉。
随着北京房价的上涨,当初的那三块地的价格也不断的上涨,张永舵又一次“赌”成功了。
随着净雅酒店的不断扩张,张永舵在员工的服务上也是做到一丝不苟。对于净雅的服务,更是做出了新规定:顾客在点餐后,第一道菜要在5分钟内上,其余菜品也要控制在35分钟到50分钟内。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要扣员工100块钱。这各看似简单的管理方法,却蕴含了净雅对于服务理念的极致追求。
在净雅鼎盛时期,先后在济南、临沂、沈阳、郑州等地建起共计26家连锁餐饮店,而张永舵也在2011年,以身价16亿登上胡润餐饮富豪榜。
2012年,新一届政府“厉行勤俭节约”的“八项规定”使高端餐饮业进入了“寒冬”。而一直打造高端餐饮业的净雅也难逃一劫,业绩不断的下滑。
好多人劝张永舵转行,还能留下部分财富。张永舵听后嗤之以鼻,他的创业历程一直都是在“赌”,而且逢赌必赢。
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境,净雅集团于2012年邀请罗兰贝格公司共同制定出了转型战略,通过收购、整合、创新等方式发展出火锅、连锁快餐、团膳等多业态。
2013年净雅推出精品海鲜火锅品牌“么豆捞”,以及地铁餐车品牌“天天见面”;同时,净雅收购经济型火锅品牌“豆捞”,以及两家地铁餐饮公司。
但这样的转型并未带来转机,相反,净雅在2014年下半年便开始爆出关店的消息。此后,关店、欠薪的消息一直不断。
这一次,上帝没有眷顾他,他“赌”输了,而且输的一塌糊涂。张永舵也在2015-2016年,辞去了净雅集团旗下的多家企业法定代表人。
从此,净雅集团28年在餐饮业的打拼也尘埃落定,不知道张永舵是否还会东山再起,让我们拭目以待。
微信公众号:穆水(jrj0229),欢迎关注。
这世上总有人在默默地关心着你,
相信自己,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