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
这几天,还在和老公说,应该多开设学校,让更多地人接受教育,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服务社会,不至于因失业处处碰壁而违法犯罪。我坚信,教育是改变社会的良药。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第二章里却提出:提倡文字下乡,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这里所说的基础,我理解有两层含义:
一是文字和语言的局限性。文字和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只占我们日常交流的3%,剩下的97%的内容是我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声音……等等非语言的信息。我们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引发误会、的情况,也会遇到文字和语言不能表达我们心里内容的情况。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说的是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所以,仅仅靠识字不足以启智。
二是我们社会的基础是乡土的。即使我们现在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也未能全部摆脱这种“乡土气息”。费先生举了敲门应声这一个日常生活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我们久居城市也依旧“土气”十足。上一章也说了,乡土社会就是熟人社会,在这个面对面的社群里,不需要太多精确的语言,不需要完整的表达,就能很好的沟通。要想获得一些信任,“黑话”、“行话”也是不可少的。因为社群里的每个人都清楚这里的表达习惯,甚至熟悉每个人的声音、语音语调。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听见咳嗽,我就知道是邻居阿姨回来了。她的咳嗽声已经在我的脑海里非常深刻了。
当然,也有误把自己当熟人的笑话,我猜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接听了一个老同学的电话,对方没有报上“尊姓大名”,你又猜不出对方是谁,就这样不尴不尬地聊着,企图在字里行间寻找他是谁的蛛丝马迹。为什么不好意思问呢?如果一问,就生分了,对方可能会恼火,自己也会因为记不住熟人而内疚。
因为在乡土社会里,我们是不需要报出全名的。甚至对方可能因为你没用存他的电话而气恼。我们坚信我们是熟悉的,大可不必报上名来,全屏我的声音、气味、语调,你就应该立刻马上知道我是谁。
推而广之,下一步就是,我不需要说出我的需求,你就应该可以猜到,我们已经那么熟悉了。还需要说吗?这种矛盾在夫妻、朋友、恋人……之间时有发生。我们都深信这些事,我不说,你全凭对我的了解就会知道,说出来,反而显得无趣。所以,我们几乎不会清晰、明确地表达,导致误会频频发生,还抱怨对方不懂我。在乡土社会,语言和文字是多余的,我 一个眼神你就要心领神会。
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可乡土社会的习惯仍然约束并支配着我们。我们嘲笑乡下人愚不可及、文盲、智力低下,可我们合唱不是现代社会里的那个“乡下人”呢?我们带着旧有思维模式,要求任何情形下都如同我们的乡土社会一般运行,碰壁之后还责怪没有人理解我们,殊不知,正在需要去除愚昧的是我们自己,文字下乡,思维也要下乡。切不可到那里都是老一套。
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结尾——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