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听书笔记:商业可以从进化论学到什么?

2022-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幸运星小燕子

竞争

首先是竞争。

按照进化论的思想,生物和组织的生存竞争分成三类: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和环境竞争。

种内竞争发生在同种生物体之间,拼效率、拼狼性。种间竞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拼的是生态位的卡位能力。这两个都好理解,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有限的资源环境里,得互相抢能量、抢生存空间才能够生存。短视频巨头抖音要去做电商,电商巨头阿里要去做办公软件,这都是种间竞争。

而环境竞争,是生物体跟外部环境之间的竞争。这为什么会发生呢?尼罗河难道还会跟喜羊羊抢水喝吗?

要是只看短期,这种竞争似乎是不存在的,尼罗河每天都在流淌,喜羊羊喝饱了还可以打包,过几年还可以带孙子来喝。但要是我们把看问题的周期拉长,就得考虑环境的变化了。你想,尼罗河的水永远不会断流吗?水的酸碱度会不会有一天变得有害健康了呢?或者,尼罗河本身什么也没变,但第n代喜羊羊已经繁衍出了100亿只,尼罗河还够喝吗?

所以,所谓的环境竞争,再翻译一下,相当于是物种向环境争取更长期的生存资质。

而从生物学在历史当中的观察来看,环境竞争的胜负,很可能跟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胜负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如果一个生物体赢了物种之内和物种之间的竞争,那它反而可能遭受环境的毒打。上个世纪,澳大利亚有10亿只野兔啃光了青草灌木,引得政府专门投放消灭兔子的病毒;而今天的市场上,全球各种大公司也在遭遇反垄断。就在3月底,我们讲过的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已经达成临时协议了,欧盟委员会可以去限制谷歌、苹果、亚马逊等等大公司的不合规作为了。

但生物体们作为环境的受众,是很难预判环境的变化方向的,它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前应对呢?

王立铭说,办法有三种:

第一,在尽可能多的维度上跟环境建立连接。比如探索更多的食物来源,跟更多的生物建立合作共生关系,甚至成为更多生物的食物选项。不要以为能被别人吃不重要,在更长的周期里,你越被需要,环境让你这个物种或者组织消亡的可能性就越低。

第二,克制扩张冲动,给环境留余地。前面说的多建立连接其实也是一种克制方式,因为你建立的连接多了,你就不免要更多地考虑其他参与方的利益和感受。

第三,参与生态共建。比如,活了一亿年的蚂蚁,在挖土修蚂蚁窝的同时,也在帮雨水往土地里渗入得更深,这就对土地上的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好处,这样一来,一块贫瘠的土地就有可能铺出一张食物网络。

你看,这跟我们讲过的社会责任、乡绅精神,包括「被需要」是更底层的意义所在,都呼应上了。

组织

再来看组织。

王立铭说,农业时代的人类生产组织像细菌型组织,组织的规模是有限的,也很松散,没有权力中心,也没有分工,人人都干一样的活儿。这有点像一群细菌。

而到了工业时代的人类生产组织,就像大象了。怎么算一个大象型组织呢?把一头大象看作一个组织的话,它首先变成了多细胞生物,有的细胞负责造血,有的细胞负责繁衍,开始有高度分工和密切配合了。大象型组织,等于是把若干个细菌型组织再组织起来,变成一个有机体。

在这样的组织里,大家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有共同利益的:都要活下去,都想传递几乎相同的遗传物质。这样一来,虽然最终只有一个细胞繁衍了后代,但它等于替大家把信息传承了下去。有了这样的共同利益保障,大象的各种身体细胞就都被大脑中枢给驯化了,都愿意接受中枢的控制,各司其职。

这就跟工业时代的工厂很像了,流水线上的工人们,都遵从工厂的战略,严格配合来保证效率。那谁来感知和响应环境呢?顶层管理者来做就够了。工人们只需要执行,不需要有对外部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但人类社会进到信息时代以后,环境变化在加速,大象型组织也开始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华为任正非有句名言,叫「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意思就是,一线工作者比后台的管理层更能感知和理解市场变化,所以应该让他们来决定资源的流向。

那到了信息时代,生物学上有什么样的组织形态可以用来给新的人类组织形态做参考呢?王立铭说,蚂蚁型组织可能能给人类组织的最终演化提供样本。

蚂蚁型组织的架构刚好介于细菌型组织和大象型组织之间。蚂蚁们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通过合作来完成生存和繁衍。

它们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分工合作,蚁后负责繁衍,工蚁负责养家。但这之外,它们每个个体又都保持了独立的决策和行动能力。所以每只蚂蚁的感知和行动,都可能会影响整窝蚂蚁的决策。一只蚂蚁发现了饼干,全窝蚂蚁都会跟着它走。

这就让蚂蚁型组织有了更灵活的感知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但给了每位成员充分自由的同时,我们就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了:

大象型组织内部要是出现了一个叛逆细胞,那是可以派免疫系统去给它发盒饭的。但是一只蚂蚁要是不想干活或者想离家出走,那似乎整个组织没有什么办法去清理门户。那么,蚂蚁型组织怎么来防范组织的分崩离析呢?

蚂蚁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办法:用气味构建身份认同。每个蚂蚁窝都是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味的,这个气味不是固定的,而是整窝蚂蚁调配出来的。每一只蚂蚁成员都释放一部分气味,周围环境里的食物土壤再释放一部分气味,混在一起,变成蚂蚁窝的气味 。葬爱家族住在东边10米,那它的气味就跟辛普森家族要差了三棵鱼腥草。

葬爱家族的成员们在自己的味道里面长期浸泡,彼此就很熟悉。它们在路上要是遇到了辛普森家族的成员,就知道这不是自己人,不能跟它走。辛普森要是进了葬爱家族的窝,那得打一架。但要是把幼年的辛普森家族蚂蚁,放进葬爱家族的窝里来泡几个月,这个小辛普森就会被泡成小葬爱。

你看,用「气味相投」来凝聚成员,这个招数蚂蚁们已经用了一亿年了。这个东西在人类社会里翻译一下你马上就会很熟悉:趣味和价值观。你那些交往密切的网友和各种各样的网络群组,不就是这样构建起来的吗。企业们愿意去讨论使命、愿景、价值观,也是在用一种鲜明的气味来吸引和留住自己的员工。企业们愿意花大力气去做品牌文化,也是在制造鲜明的气味,来吸引和留住对味的用户。

在商业世界里,创投机构和律师事务所这一类依赖个体成员智慧的组织,也都乐意采用有限合伙的企业模式,这也有点蚂蚁型组织的意思。你还记得我们说过的区块链组织DAO吗?DAO这样的去中心化组织,等于也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和运行规则,当成「气味」存在区块链上,吸引认同者们参与进来,相对自由地合作。

对了,你还记得我们在15讲问过一个问题。当时我们说,如果Web 3革命代表的真的是去中心化和世界大同,那么它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又有什么区别。

俄乌冲突爆发以后,我这个想法有了点改变。我仍然认为,在可信赖的权威中心治理之下,基于猜疑链价值观的区块链产品是没有必要的。但我的想法更新点是:在主权和主权之间,用区块链去记录和运行共识,可能能够制衡单一霸权。

说回来。这是这本《王立铭进化论讲义》里,我想要分享给你的一小部分,希望对你理解竞争和组织演化也有帮助。

按说我在日更期间,是啃不动这种跨领域的深度课题大书的。但我对王立铭还算熟悉,他是我大学跨专业的师弟,我很清楚他有多善于把枯燥的科学前沿讲得清奇有趣。另外,过去两年里,他一直在给中国的一些超级互联网平台当战略顾问,把大公司当成生命体来研究,给人家提建议,这个过程他也一直在跟我分享和讨论。

这些都让我在当下有了读这本书的勇气。

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多亏我读了!它在很多维度上印证了我关于商业的观察和想象。另外,与其说这本书是在讨论「世界为何演化至此」,不如说它在尝试总结「趋势的形成原理」。

这事可太有意义了。我们经常听说「选择比努力重要」,或者「要做大概率的事」,这些话的意思不都是在说,要站到趋势那一边去参与社会建构,才能确认自我价值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