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你的简历写得怎样了?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做一份个人简历。
我做好简历的整体框架,然后一项项往里填入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社会实践……
我把最基本的信息填完,第一个卡壳的地方是社会实践,我没有实习的经历,大一仅仅做过一段时间的家教,这也算不上所谓的社会实践,最后不得已改成了校内实践,勉强把自己在会学生会的经历写了上去。
第二个卡壳的地方是获奖情况,回想进入大学以来,以个人名义获得奖励一个也没有,仅有的获奖经历就是新生辩论赛的三等奖,合唱比赛一等奖,都是团体的,从来没有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奖项。
第三个卡壳的地方是特长,我喜欢唱歌,吹口琴,可那仅仅是爱好,离舞台表演还有十万八千里,经常写写文章,仅仅用来记录生活而已,里发表还有很远的距离。
填完简历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
我们总在说,每个公司都特别在乎个人能力,那什么才算是有能力呢?
能力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
硬件就是你可以写在简历上的,例如你的社会实践经历,获奖证书情况,可以让你一眼就看到的,就是一些硬性指标,没有任何弄虚作假的机会。
他们通过你的简历就能看出你的能力,你适不适合这份工作。然后,才会给你展示自己软件的机会。
软件就是你的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能力,你的态度,你的精神面貌。软件可以看出你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看出你是不是对一些东西充满了好奇;可以看出你对这份工作的渴望。
软件是在硬件支持下自然而然的显现的,努力修炼自己的硬件吧。

老师曾在课堂上向我们展示一个学姐的简历:
她是我们学校国际交流学院金融班的学生,她的简历满满的,尤其是证书那一栏,注册会计, 注册理财师,商务英语,英语口语的证书应有尽有,社会实践的经历也不可谓不丰富。
后来听说她去了农业银行甘肃分行,据说在全国只招一个人,而她就成为那独一无二的一个。
羡慕之余是不是应该从新考虑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呢?
前一段时间,流行一个词叫‘舒适区’,现在的你处在舒适区吗?
现在的你还会有高三那种紧迫感吗?现在的你会对未来充满敬畏吗?现在的你会经常感到生活的压力吗?现在的你即使在节假日也会早起吗?
我希望你的答案是肯定的。
可怕的是即使处在恶劣的环境之中,却仍是麻痹自己不是改变。
《生于妓院》:
讲述了新闻记者教印度加尔各答红灯区孩子摄影的故事。红灯区成长的孩子面对贫穷,苦难,绝望的环境,最终没有摆脱与其母亲相同的命运,真正的幸福,不是活成别人那样,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最可悲的是你会顺从地接受不应该接受的事情,并把你的无力理解无宿命。
我始终认为能量是守恒的,现在的你活在舒适里,以后的你定不会这般舒服自在的活着。
开班会时,辅导员做了一项调查。认为自己有明确梦想的举手,120人19人举手。
在最应该做梦年纪的我们竟不能明确说出自己的梦想,何其悲哀。
可就算拥有梦想,坚定不移的去追梦的又能有几人呢?
现在的我们都是鹤发童颜的老人,我们的心已先于我们的容貌老去。
我们对一切都没有热情,好像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不在乎一切人,一切事,没有追求如行尸走肉一般。
三毛曾在《你是我不及的梦》中说:
我觉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少了那份痴心和热爱,终是难以成就的。而这份痴迷,如果不在一开始就坚持下去,时间过了,也会冲淡。只有在不断地追求里--不离不弃的追求中,人才能在付出了若干年的血汗后,看见那个可能进入的殿堂。

用网络上流行的话语来结束:“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祝福你找到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