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0 这是平凡的一天
8月31号,月底冲刺业绩,但当天突然接到通知,9月1号开始会有一波更大额的优惠。
本来意向的客户顺利缴费就可以完成本月的任务,这样的情况突然一来,完全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并且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一天的计划突然就乱了,很茫然不知所措,感觉也没什么可做的事情了,于是就开始发呆。
一直在想,没完成业绩这个月收入有多少度损失,会不会之后也这样。都怪自己月初的时候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哎,郁闷,烦躁。
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虽然好,但是还是忍不住的自我评判。
与其原地爆炸,不如出去走走,走楼梯下来了楼,一阵风吹过来,突然自己像是从桑拿房里出来,顿时神清气爽。
那一刻也没有那么烦躁了,这个时候摘下耳机,把手机放到口袋,边走边想,心理说服自己要冷静,冷静,冲动是魔鬼。说来也比较神奇,头脑中冒出了尼布尔的平静祈祷词:“神啊,求你赐给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赐给我勇气去做我能改变的事;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明天有更大额的优惠是我改变不了的,我能做的是为之后的工作做铺垫。把今天该干的事做完,把今天干不了的事情,不做了,或者调整去做。
想清楚,就爬了六楼上楼了。有时候脑袋不动了,就让身体动动,挺好。
千万千万别耗在想象之中,情绪的漩涡里。
除了让自己,唉声叹气,精疲力尽,好像也改变不了什么。
通过这一天的体验,有三点想和大家一起聊聊。
第一,把注意力关注到当下。
在学习正念冥想课程中提到人们喜欢跳到未来,担心一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喜欢回到过去,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难过和悔恨,但却很少愿意静下心来关注当下,所以才需要去学习和练习正念。
因为不管是担忧未来还是悔恨过去,和做梦本质一样都是想象,但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
什么是正念呢?童慧琪老师的解释正念非常精妙,正念的“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也就是今心为念,一颗处在当今,当下的心就是一个念的状态。不念过往,不惧未来,可以把心,把注意力放在当下
“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乔恩卡巴金博士对正念的定义:“正念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有意地、不加评判地放在当下的时候所产生的或者涌现的那份觉知。”
除了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还有就是不加评判。
不加评判不是不选择,而是不去随意揣摩这件事情的好坏,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如果要做选择的话,可以结合自己的长期目标来去安排接下的行动,把注意力从情绪转移到行动上。
说到不加评判,想起了上高中时发生的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时候是在学校寄宿学习,学校管理很严格,晚上熄灯后就不准说话了,如果被宿管老师发现,就要回家反省。
但十几岁的少年,学习了一天,总有说不完的话,不巧,那天一道手电光照在我的脸上,然后是一句严厉的话:“上铺的那个同学下床,出来。”于是我就被宿管老师登记了班级名字,等待发落。
回到床上后,那一夜宿舍内很安静,但我的心却很烦躁,我一直在想,明天一早怎样和班主任解释才能够不回家反省呢?想了无数种对应的话术,也不断地想象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直到精疲力尽,睡过去了。第二天一早,第一时间跑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跟老师说昨天晚上在宿舍违纪了,还没等我把昨天想好的求情话术跟老师说,老师就先说话了:“嗯,知道了,这边已经给你家长打电话了,一会来接你,现在收拾一下东西,准备回家反省两天吧。”
于是在家开心地待了两天就又回去上学了。
现在才发现,那晚为了向老师求情以及对于这件事情后果的各种预想,是自己的这件事的各种随意的评判。
之所以一直在想求情的话术,是因为我不想受处分回家反省,但事实确实必须要回家,人都厌恶损失,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我们会想各种办法去应对,直至精疲力竭,发现自己无法改变,才被迫接受现实。
静下来,我们把注意力有意地、不加评判地放在当下的时候所产生的或者涌现的那份觉知上,不做评判,才能更好客观的面对现实,分辨那些是可以改变的,那些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便于自己从情绪的漩涡中走出来,更好的做出理性的选择。
第二,有自己的长期目标,也享受做每件小事的过程。
很多事短期来看根本不可能,但是把时间拉长,事情就简单很多了。
巴菲特说:“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我们常在网络上看到标题是普通人如何一年内从月薪三千到年薪百万。抖音上也有很多造富神话。
不可否认,这样的例子一直都有,但是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并不适用于大部分人,因为现实不可能出现短期内所有人的财富增长。
那明知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暴富怀有想象呢?
因为在每个人心中,我们都希望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哈!
确实传统意义上身边的人都希望你成功,但很少有人关心你做的这件事情开不开心,大部分人的概念中,好像做好一些小事没有什么价值。
网上有一个非常值得回味的一个讨论: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像日本的小野二郎一样的“寿司之神”。
评论区有一则留言是在中国如果一个厨师七八十岁还在一线做菜,在大众的心理算不上成功,只能说这个人敬业。传统意义的成功是像“大董”那样的成立自己的品牌当老板,所以在中国很少见七八十岁依然坚持在一线的厨师。
还有一条评论是像小野二郎这种要求学徒必须拧十年的毛巾 然后才能开始练习煎鸡蛋,这种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其实是一种内卷的表现。吴军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日本的汽车下线前,会经过几十米长的日光灯带,通过照射和反射,寻找那些肉眼无法发现的、最细小的缺陷。一旦有,回头重来。但是,这样的“精益求精”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一旦上路,这辆车立刻会被路上的飞溅的小石子,砸出凹痕,即便肉眼看不出来。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因为在存量时代,地上几乎没有金子了。我们必须精益求精,必须内卷,必须通过不断的竞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自己手里,才能活得更好。
常常我们做一件事情很少关注做这件事情本身的感受,更多的是关注做这件事情背后带来的价值。
小野二郎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进自己的技艺,不单单是“寿司之神”的名字,他被采访时也说到:“为了增加章鱼的柔软口感,我会从揉搓30分钟变成40到50分钟,我很享受用自己双手让食材发生美妙变化的过程。”
跑步时常常带上耳机,希望时间快点过去,尽快完成今天的跑步任务,很少感受跑步时呼吸的变化,以及身体的感受。
一味的追求结果与回报,反而会让我们错过很多。
其实我刚开始写这篇正念主题的文章时,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案例能够和正念结合起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了解正念的价值,但这种一味的追求快速写完出结果,反而写出来的内容自己都不想看,因为为赋新词强说愁,感觉自己在没话找话,后来不得不放弃这种想法。当静下心来,重新去理解正念的时候。把注意力有意地、不加评判地放在当下写作上面的时候,产生了对正念新的理解,进入了心流状态,思想跟着心走,写着写着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篇内容。
第三,道理都懂,也需要多实践。
上篇文章我们提到对一件事情理解的三个层次,中观套路,微观体感,宏观战略。掌握再多的中观套路,也还是需要用大量的微观感受去体验。用正念的状态去体验,无疑是帮助我们获得最佳微观体感的有效之路。
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接受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接受没有奇迹的每一天,去用心做好生活中的小事,方向明确,跟着心走,持续积累,客观反馈,不断精进,慢慢地小事也就成了大事。
这是平凡的一天,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
刘德华在出道四十年的时候发了一条抖音,他说道:“1981 年,很平常的一天 那天天气很好,我正式出道了 后来的故事,我想你们都知道了 喂,刘德华,你是巨星哎 你好靓仔呀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 我会哭的,怎样?男人哭吧不是罪 我也很笨,我做每一样事情 都需要练习很久 你们看到的每一幕 只是一个普通人叫刘德华 每天辛辛苦苦工作的结果 40 年了,庆祝,当然要庆祝 但是不是庆祝一个人红了 40 年 是庆祝一个人,认认真真工作 40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