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翻译社自由翻译日记

翻译思路拆解 | 美国前第一夫人批特朗普:他不配当总统

2020-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福州翻译Ivy

就在我们写这篇翻译思路拆解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样一条新闻:

近日,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和特朗普“隔空对线”,双方在多个议题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米歇尔批评特朗普是“错误总统”,并敦促那些在2016年未参加投票的人踊跃参与此次大选,用选票将这位“错误总统”请出白宫。

这段时间我们拆解翻译思路的这篇社论也提到,美国近日在涉华议题上频频抛出极端政策,其实也是一些政客为挽救选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这篇社评具体是怎么写的?又该如何翻译?

今天接着拆解关于美国对华“清洁网络”的社评中译英思路。

前面两期请戳↓↓↓

翻译思路拆解 | 社评:清洁网络,不过是为了政治私利

翻译思路拆解 | 社评:阻击TikTok、微信,再次暴露了美国的虚伪双标

第一句

在涉华议题上不断抛出极端政策,被一些美国政客视为拯救岌岌可危选情的最后“救命稻草”,是美国国内对华强硬派将中美关系推入“新冷战”的政治操弄。

救命稻草,先理解意思,即可以依赖的最后一种办法, the last resort;

有一个词组clutch at straws,表示在危难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机会,这里可以套用,比如take... as the straw to clutch at;

岌岌可危,就是要完蛋啦,可以选择“危险的”词,比如perilous,比方说被疫情搞下,经济要完蛋了,the pandemic has pushed the economy into a perilous state.

还有一个词组也能表达类似的意思,on the ropes,都好比走在绳索上了,你说刺激不刺激。

拯救,save吗?不够好,如果“岌岌可危”选的是the perilous state/position,那么与之搭配的动词可以是defend。

如果“救命稻草”选了the straw to clutch at,那么这个clutch at是不是可以视为和“拯救”同义呢?如此,“拯救”一词就不译了,届时我们再看看怎么揉进去。

来看下句子结构吧。

这句话太长了,先缩句:

抛出政策(某个行为动作,视作名词结构)被政客视为稻草,是政治操弄。

从中捕捉重要动作作为句子的谓语“视为”be regarded as...,所以先将译文框架写个大概:

The extreme policies toward/against China are regarded by some politicians as the last resort to defend the perilous position in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刚才还提到了“救命稻草”的另一种表达,我们试试这个表达怎么塞进句子里。

句子主干还是不变的:

The extreme policies toward China are regarded by some politicians as the straw to clutch at...

然后咧?刚才不是说“拯救”和clutch at抱团吗?那被“拯救”抛弃的“岌岌可危选情”怎么办?

放到状语部分:

The extreme policies toward China are regarded by some politicians as the straw to clutch at when they are on a perilous course/on the ropes in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第二句

是美国国内对华强硬派将中美关系推入“新冷战”的政治操弄。

其实是第一句的后半句……但是因为前半句太长了,所以后半句只好独美。

“强硬派”,也就是“鹰派”,西方国家多用“鹰派”来比喻激进、强硬的政治派别,跟“鸽派”相区别。hawks是也。鸽派就是doves。

“政治操弄”之前说过了,political manipulation。忘记的小伙伴自己复习一下前两期。

这句话如果要跟着前句,会有点长,不信试下:

The extreme policies toward China are regarded by some politicians as the straw to clutch at when they are on the ropes in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and are the political manipulation of the hawks to push China-US relations to the brink of a new Cold War.

好像也不是不可以的亚子……如果分开呢?要怎么补充主语?

可以搞个“归根结底”的词做谓语,凡此种种,归根结底是政治操弄:

All this comes down to the political manipulation of the hawks to push China-U.S. relations to the brink of a new Cold War.

第三句

不过,美国政客煽动对抗、制造分裂的种种行径显然与大多数国家愿望背道而驰。

“煽动”,这种词可多了,什么stoke, instigate, stir up, provoke, whip up... 哪个顺眼用哪个。

“制造分裂”,如果大家经常听政客的讲话,大概率会积累到这个词组:drive a wedge。比如,在国际社会制造分裂drive a wedge amo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注意“国际社会”的“社会”一般用community而不是society。

在A和B之间挑拨离间,drive a wedge between A and B。

再看这两个四字词,煽动对抗、制造分裂,都是动宾结构,能不能撸成1+2的英文结构呢?

完全可以!1取谁?“煽动”一词的表现力比“制造”更强,选它!从而有了stoke confrontation and division。

干干净净,清清爽爽。Drive a wedge乖,先收进口袋,下次再召唤你出来哦~

“背道而驰”,这么有名的成语,随便搜一搜,满地都是,go against, run counter to, 还有表示“差得十万八千里”的词,be far apart from。

看译文结构。

先缩句。

行径与愿望背道而驰。

The attempts go against/run counter the wishes.

再装点枝叶:

Yet the attempts (谁的行径?) by the US (具体什么行径?) to provoke confrontation and division (显然) obviously go against/run counter to/are clearly far apart from the wishes (谁的愿望) of most countries.

后面的wishes还可以改成名词性从句,... what most countries wish for.

今日份拆解先到这里。很想就此完结。但这篇社论中还有一个点很想讲……就是下面这一小段:

就在美国政客极力鼓吹排挤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同时,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表示,目前看尚无必要对TikTok采取限制措施;巴西副总统莫朗表示,巴西不担心美方的威胁和施压,不会阻止华为参与该国的5G建设竞标,华为公司掌握的技术远超其他竞争对手。

这段话里出现了两个“某某表示”,碰到这样的两句话肩并肩在站在一起,要格外注意句式和选词的变化。具体怎么变呢?下期再见!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