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精神独处和情感屏蔽还是有区别的

2022-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宁小仙儿

最近遇见一段关系,是不近不远不黏糊,好像是成年人之间的各自独立。

但稍微一觉察就知道能量是不对的,没有能量流动,它是被屏蔽掉的。

我不知道对方经历过什么,在互动过程中始终让人觉得隔着一层透明的障碍。

对方不想出来,也不想让你过去。

比如互动,对方主动发起的交流,会相对正常的聊几句。

如果是我发起的交流,无一例外给我的感觉是,在忙,在忙,不想说话。

我丝毫不怀疑自己的直觉感受。

心理学中,有一种婴儿期的母婴互动模式就是这种。

母亲不是因为婴儿笑了哭了做出反应,而是婴儿要配合母亲发起的行为。简单说,就是婴儿只是母亲的玩具。

正常的互动是,婴儿哭了笑了,母亲看见婴儿然后满足婴儿的需求,形成情感共振。

婴儿逐渐从这种良性互动中,从全能自恋期逐渐发展出稳定的自我。

但这种母亲是行为的发起者,婴儿要符合母亲的需要,我逗你,你要笑。

其实婴儿只是个工具人,母亲从没有真正看见孩子,在这种互动中,婴儿的发展是“假自我”。

长大以后的亲密关系也会是这种互动模式。对方只需要配合我发起的行为。

是很难“看到”对方的情感需求,或者主动屏蔽不回应,无法获得真实的亲密关系。

因为长期的互动模式是“假自我”,是围着妈妈转,比如宅男躲着女性的本质是再也不想“围着妈妈转”。

最近一个案主也是类似的情况。然后我对自己也梳理了一遍。

当初死活脱离婚姻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情感屏蔽。对方根本听不见,看不见我发出的情感需求。在这样的关系里真的太难受了。

无论我多么明确的告诉对方,我需要陪伴,没有用的。对方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不流动的关系是冷的,不滋养的,直白的说是伤人的。

那我童年时期爸爸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我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全能自恋。

我所有的行动都必须要严格服从他的意愿。各种TMD礼教标准、各种必须要。

我,是被忽略的。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我呈现的模式是:喂,你看看我啊,快看见真实的我啊,快爱我吧…

而对方,基本扮演了父亲那个角色。

好在,我的成长中还有个正常的妈,给到我很多自由,所以能敏感的意识到一些东西它不正常。

真正独立完整的独处跟类似情感逃避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看似都是喜欢一个人待着,完整的独处内心没有剧情,是互动很好,不互动也很好。

对方发出信号,能正向回应。比如我在忙着,等一下回复。或者,我现在不想说话,想自己待一会儿。

这种回应是不会伤人的,对方知道这不是自己造成的。

情感屏蔽,是无视忽略对方的信号,容易让对方觉得:我不该有情感需求,我不该打扰对方,这是可耻的……

婚姻中很多女性就是这样被逼疯的。

如果对方没有自己要走出来的意愿,那也只能远离类似不滋养的关系。

最后要说的是,每个人的长大都很艰难,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不评判,只梳理。

不断成长自己,让自己有识别分辨的能力,让自己有面对和走出来的勇气,这就够了。

祝你也祝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