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说说论语大讲堂

你是真好人还是假好人?《论语》人生第二季89

2020-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凌云之水

《论语.先进篇》第十七章: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解析:

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冉求,又称冉有,也是孔子的弟子。冉求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且以擅长“政事”著称。

在前面的《公治长篇》中有一段话: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段话中,孔子对冉求为政的能力有非常明确的肯定:“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

事实上,冉求确实在从政后表现出色,尤其善于理财。所以鲁国的执政季康子后来聘他为宰臣,他辅助鲁国季氏改革田赋,并增加税收,令到季氏富可敌国。

稍具财税意识的人都知道,一旦税收比例增加,百姓的负担就会增加,征收超出百姓可负担的税收的确可以令到统治者富裕,但百姓的收入会因此受到极大的剥削,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百姓生活会变得非常艰难。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前因,才有了今天我们读到的这一章中孔子那句:“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理解完这一章,我心中忽然涌上一股为孔子鸣不平的感觉。多少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批判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用来奴役人们思想的工具。然而看了这一章之后我无论如何也不敢苟同这样的说法。

如果孔子真的是那种教育弟子学了本事去为统治者做爪牙,帮助统治者奴化百姓,剥削百姓的人,为何在他的弟子入仕从政后拥有了如此大的权力,取得了如此大的政绩时,他不是引以为傲的炫耀这样的人是自己的弟子,或者借着冉求的权势为其他的弟子谋些出路,反而是告诉众人不再认冉求是自己的弟子,并号召大家去攻击讨伐冉求呢?

由此看来那些批判孔子儒家思想的人或许没有真正的了解过孔子的儒家思想精髓。

《公治长篇》中孟武伯三问孔子关于他三位非常优秀的弟子是否符合“仁”的标准,孔子皆是否认的,可见一个人不管能力多强,但是品性修养要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标准却是不易的。

《里仁篇》中孔子有大量讨论“仁”的言论,其中有这样的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句话中表达了孔子一个非常坚定的立场“富贵不能来之于不义,更不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冉求通过增加百姓税赋的手段帮助季氏敛财,很明显就是将一人的富贵建立在了众人的痛苦之上,严重的违背了孔子所提倡的“仁”的理念,无怪乎孔子会气恼得要将他逐出师门,并让所有的弟子讨伐冉求。

因为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倡导者,他认为天下人皆有可以培养成材的机会,所以人们都觉得他的内心极具包容性,然而在这一章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爱憎分明,原则性极强的孔子,他也有他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事情。

看了孔子对待冉求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在孔子的心里,一个人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聪明还是愚钝,亦不管是位高权重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遵纪守礼,品格高尚,助人爱民就堪称君子,人人得而敬之。如果你为了功名利禄就背弃了“仁”,做出了伤害百姓民生的事,无论你是皇亲国戚,大权在握,富可敌国,还是才华横溢,能力过人,都是人人得而诛之的。

这个标准绝对一视同人,不管是谁做了有违礼、有违仁的事孔子都是不屑的。季氏侍奉君主有僭越之行,孔子贬斥他;自己的弟子冉求,受了自己那么多的教诲,最后却为了帮权臣敛财背离了师门倡导的为人宗旨,孔子一样的嗤之以鼻。

他没有因为冉求是自己的弟子就帮他遮掩,也没有因为冉求拥有的地位和权势就额外宽容,更加没有想过要以此来自抬身价谋得好处。反而引以为耻,愤慨的撇清了关系。

这个举动,足以向世人昭示孔子内心对“仁”的坚持,也让人们明白他对人对事的包容不是无底线无原则的。

文章解析到最后,我又联想到了一个问题。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曾有记载如下:

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 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

孔子因冉求助季氏敛财而逐他出门,可是冉求终其一生都仍奉孔子为师,且尊崇有加,任何人向冉求问起孔子,冉求都是倍加推崇。就好比上面说的:“起用他就会有名声;将他宣扬到百姓中间,向鬼神询问他的为人而毫无缺憾。但我学通这军事之道,即使积累功劳有千社的封赏,老师也不认为有利。”

看到冉求这样的话,我们不禁要感叹,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的是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魅力。可究竟是什么令到冉求在孔子对他如此厌恶的情况下,他仍然能够如此赞叹孔子呢?

思来想去,我觉得无非就是一个原因,孔子不单是个好人、贤人,更是一个有原则的好人、贤人。

我们的身边其实不缺好人,也不缺贤人,但往往这些人容易流于极端。很多所谓的好人、贤人,为了不坏了自己好名声和好形象,在面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时不会像孔子这样直言不讳的表明立场,而是会选择一味的忍。他们的理念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殊不知就是因为这种没有原则的退让,令到一些坏人的恶性不断发酵最终酿成大祸,想做好人到最后反而成了被众人埋怨的坏人。

因此,那些只为了自己名声而活却毫无底线和原则的好人,其实算不上真正的好人,更加成为不了圣人,因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利益得失。而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是为了“好人”的名而活,而是为了心中的道义而活,他做事也不是为了“好人”的形象而做,而是为了心中的信仰而做,这就是“假好人”和“真好人”本质上的区别。

看完这个,你觉得你自己是真好人还是假好人呢?又或者你懂得辨别身边谁是真好人,谁又是假好人了吗?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篡改。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